送胯技术与短跑成绩的关系摘要:运动员送胯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步频步幅以及后蹬力量的大小,同时还影响到身体获得向前的水平速度及身体的协调用力结合训练实践,运用动力学知识,从送胯技术与短跑的内在联系入手,阐明了送胯技术与短跑成绩的关系关键词:田径运动送胯技术短跑成绩一、送胯技术环节送胯技术环节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送胯的关节角度;送胯的方向;送胯的幅度1、送胯的关节角度送胯的关节是大腿抬起,小腿和大腿夹角约90度送胯的角度是影响步频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提高送胯频率的首要条件是高抬大腿大腿和躯干也可以大于90度夹角2、送胯的方向送胯的方向是指大腿的摆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的夹角正确的送胯方向和速度方向相一致,即前后方向摆动因为胯的摆动存在惯性,前后方向送胯所产生的惯力不会产生分力效应如果送胯的方向不和速度方向相一致,而是和速度方向形成角度,那么由于惯力所产生的分力效应会使身体重心的投影轨迹形成曲线,使运动员多跑一段距离这不仅在时间上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而且由于多跑的距离所做的无用功多消耗了体力和能量3、送胯的幅度送胯的幅度是指大腿和躯干的角度变化在运动中臂和腿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运动员在跑动中腿的摆动半径长于臂的摆动半径,所以臂的频率条件好于腿的频率条件。
但是由于臂和腿是同步的摆动关系,臂的频率条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臂具有了提高步幅和步频的主动性和条件例如,在冲刺跑中,用加大摆臂幅度来带动送胯,即达到提高步幅的目的二、送胯摆动的作用1、送胯可以增加后蹬力量将单纯的后蹬和送胯摆腿后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单纯的用支撑腿后蹬是不能充分发挥腿部最大力量的,后蹬力量来源于人的整体动作摆臂力的正功量大小值,由摆臂的位置和角度及半径R来确定如果手臂以肩为轴心,作划弧运动,当前臂和上臂夹角是90度,处于蹬力延长线上时,正、负量等于零下摆时,正负功量产生,且正功量渐渐增大,负功量减少手臂摆至同侧腿垂直面时,线速度的正功量为最大值,因为此时摆臂力的反作用方向正好与身体水平速度方向相反,加大了推力,提高了速度随着继续后摆,摆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正功量减小至零,转变为负数正当摆臂力渐渐消失时,离心力却在渐渐增大因为短跑的送胯法是:手臂后摆,渐渐加大前臂和上臂的夹角,以取得更大的摆幅,使划弧的半径R加大,离心力加大2、送胯可以维持人体的平衡人体直立不动时平衡的,当迈一步时,平衡就破坏了这是因为向前迈腿时,骨盆横轴围绕人体做转动,产生动量矩人在赛跑中,角速度越大,动量矩就越大。
人体是多关节结构,如右臂随着左腿一起前摆同时肩带也向左转,还拌有脊柱的扭转摆臂和摆腿是异侧同时进行,当快速向前摆腿时,摆臂的幅度也要随之加大,否则快速向前就会受到影响转台实验证明:腿臂的挥摆对人体垂直轴的动量矩之和仍为零,所以在跑动中必须加强送胯的摆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保持向前的水平速度3、送胯可以提高跑速在保持一定的送胯频率的基础上还要相应地增加送胯的幅度,使摆动腿相应地前摆高抬,是髋关节前送充分,左右移动,加大步幅,是上、肢以及脊柱纵轴为旋转轴做相向运动,避免重心左右大幅度的移动,头要正,并保持身体在跑动中的平衡在向后摆,以身体为动点,它的轨迹是斜向后摆动,倾斜度小一点为好,以利异侧腿积极下压落地,减少能量的消耗根据个人情况可以有所不同,但每个人关节角度都是同侧伸时最小,异侧腿着地缓冲接近垂直时最大,使蹬地腿短促有力,缓冲腿迅速将重心前移,获得最大的跑进速度三、送胯技术模式03级、04级短跑运动员在训练实验中贯彻了下面的送胯技术模式:大腿和躯干夹角成90度,小腿和大腿成90度,当向前送胯时角度增大,往后摆时角度要小,送胯动作自然有力,前摆稍超过90度,在实际训练中,队员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典型的错误动作,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有关指标测试数据从表中可见,这些运动员所测试的原始数据的均数都较低。
但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后,测试对象的运动成绩都有一定的增长但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增幅要大通过T值检验发现两个组的行进间30m跑,100m跑成绩是高度显著性差异,步长与步频显著差异因为两个组对送胯技术要求不同,从而导致两组对象技术改进状况、短跑成绩的提高也不同实验组送胯技术改进得好而快,短跑成绩提高的幅度与速度也相对较大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正确的送胯技术对提高短跑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总结和建议送胯技术是短跑中最简单的技术动作,也是最基础的技术环节,短跑中的前摆抬腿不充分,步子小,坐着跑等一系列现象都与送胯技术错误有关送胯技术与短跑成绩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要想在短跑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掌握正确的送胯技术教练员在训练时让初学者要按照合理的送胯模式进行练习,使其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使其动作达到自动化,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参考文献:过家兴.运动训练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