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靡非斯特”意象探微 ——对《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原型追溯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7201052 赵凌帅 获奖:文学院研究生第二届论文大赛一等奖 摘要: 靡非斯特是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对魔鬼靡非斯特形象进行挖掘时,更多的是运用辩证法思想对这一形象做出诠释而在另一方面,笔者试图从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原型意象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这一人物,并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希望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关键词: 浮士德 靡非斯特 蛇 原型一、引言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耗时作者60年之久的诗剧,是他整个生命的完整表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歌德把浮士德塑造成在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的同时,不断追求丰富知识、追求美好事物,追求崇高理想,生无所息、坚韧顽强、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而靡非斯特与浮士德自始至终处于矛盾对比之中浮士德作为善的象征,他是美的,积极乐观、入世进取、热爱人类、追求真理是其个性特征;靡非斯特是恶的代表,他是丑的,其悲观厌世、否定人生、仇恨人类、蔑视理智、冷酷无情恰与浮士德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浮士德》在思想内容上是“说不尽的”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复杂的这种博大精深和丰富复杂性无疑增加了文本解读的难度,不免语义丛生,歧义迭出,因此历代学者对于《浮士德》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而对于魔鬼形象的评论也是各抒己见但终其一点可以肯定,魔鬼靡非斯特与《圣经》中“蛇”这个意象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原型意象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这一人物,并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二、《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意象解读 (一)魔鬼靡非斯特主要代表否定精神和“恶” 靡非斯特是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他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靡非斯特有各种化身,扮演各种角色:他扮成狮子狗从而达到接近浮士德并与其订立契约的目的;他打扮成浪荡学生,企图用形而上学与好高骛远的智力诱惑浮士德;在拯救玛甘泪时,他幻化成一团黑烟而活动;在古罗马帝国他又成为容克贵族,通过发行纸币维持日渐衰退的封建王朝;而在唯美的古希腊,他又成为福耳库阿斯,充满着辩证思维;诸如此类等等 魔鬼靡非斯特主要代表否定精神和“恶”,正如他自我解释说:“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恶”字,这便是我的本质。
[1] 靡非斯特的形象充满着有意的矛盾:一方面,他肯定人的物质性及其“生物——物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肯定“生物——人”的虚无意义的过度劳碌,籍以给一切超出纯感觉范围以外的生产性的东西以否定的批判因此,硕尔茨根据历史哲学的解释,认为靡非斯特体现历史哲学的虚无主义靡非斯特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2],又称是“混沌的宠儿”[3]光明是与大自然的创造塑性同源的,而代表黑暗的靡非斯特却使虚无、无形、永恒空虚与之对立雷德尔说:作为否定的化身,靡非斯特的职能在与使一切东西贬值和衰落,这同样表现在破坏形式和维持僵化上他在太古的寂寞中,只有自身成为朋友、伙伴和诱惑者;他毫不停顿地需求绝对的静止;他在美丽假象的讽刺戏中,以滑稽形式表演虚无的严肃;他纵然千变万化其本质始终不变[4](二)魔鬼靡非斯特体现“积极性的恶”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魔鬼靡非斯特这一意象可以发现,他并非代表纯粹的否定而更兼具积极作用,即体现“积极性的恶”诗剧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构成一对善恶矛盾,体现辩证统一关系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恶、毁灭, 简单说来,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5] 靡非斯特的做恶,激励和促进浮士德的向善,浮士德的向善又反衬出靡非斯特的做恶,靡非斯特自称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6]又如《浮士德》第一部“书斋”一场中,靡非斯特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我是那种力量的一体,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7]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矛盾是人间的矛盾,有其具体的现实内容,是现实的形而下的善恶冲突,与第一层的形而上的善恶矛盾相比,这对矛盾的构成由冥冥的宇宙走向了现实的人间,由至善至恶变成了具体的善恶在悲剧中,浮士德五个阶段的追求,靡非斯特始终作为具体的恶的不同化身,作为“至恶”的具体行动的承载者,具有推动力,作为恶的载体的靡非斯特在浮士德的追求中设置障碍,激励和促进浮士德不能满足、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境界奋进诗剧开篇描写浮士德早已厌倦枯燥无聊的学者生活,于是,在爱情生活中,靡非斯特试图用爱情蒙蔽浮士德的双眼,但浮士德最终克服热情的冲动,在拯救无望下摆脱爱情的羁绊;在政治生活中,靡非斯特试图用封建王朝高官厚禄的幻景引诱浮士德,但僵化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满足浮士德的政治抱负,使其转而走向对古典美的追求;浮士德意识到古典希腊的美无法成为当前的现实,随着海伦的幻灭,靡非斯特所设置的这一诱惑的诡计再次付诸东流;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浮士德最终牺牲,但他理解到这种牺牲的必要,即人类达到人道生存的更高境界的必要牺牲,最终浮士德战胜靡非斯特得到玛甘泪的接引向上飞升。
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 魔鬼靡非斯特与浮士德订立契约,以仆人的身份跟随其左右,并用尽一切方法满足浮士德的要求以达到最终目的伯姆声言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坏的自我”[8] 浮士德的内心是充满激烈的矛盾的,在与靡非斯特相遇之前,他攻读中世纪的各门学问多年却一无所得,内心十分痛苦以至企图自杀,直到听到复活节的钟声,听到天使们的合唱,才使其重获生之力量因此,浮士德甘愿有靡非斯特式的麻木不仁,好让自己解脱那浮士德式的渴望的苦痛他要求瞬间的享受,以便忘记永无休止的追求,这是浮士德内心深处的矛盾因而,魔鬼靡非斯特就承担了浮士德内心深处对立双方一方的特质,成为浮士德本身中的否定精神在作者的心目中,实际上这是人的一分为二,所以二者是合二而一,浮士德是人的积极的或肯定的一面,靡非斯特是人的消极的和否定的一面这一人一魔,一主一仆,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如影随形,如呼如吸,如问如答三、魔鬼靡非斯特源于《圣经》中的撒旦,即“蛇”这个意象 (一)“蛇”原型的变形与置换 魔鬼靡非斯特是一个来自北欧传说和基督教传说的形象,即《圣经》中的撒旦。
民间传说只给了他身份却限制了他的发展浮士德的使命不断变化,靡非斯特却始终坚持唯一的目标:诱惑他,让他堕落,常常沦为一个程式化的人物,履行引诱的义务,承担失败的命运而魔鬼靡非斯特这一形象正是源于《圣经》中的蛇这个原形原形按弗莱的定义是指:“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原形批评理论认为,反复的生活经历会在人们心灵上留下心理残余,即所谓“原始的偶像”,他们被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世代传承,并在神话、宗教、梦境、个人想像和文学作品里得到描绘,形成各种“原形”而《圣经》中的许多比喻、母题和象征也演化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跨文化的原型模式和符号在《旧约·创世纪》中,蛇是作为一种邪恶的象征符号出现的 耶和华上帝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的一切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也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也吃了。
他们的眼睛就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的,便拿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9] 它引诱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意旨,从而导致了人类的堕落,开始了人间的苦难历程蛇也被给予了重惩:一方面诅咒蛇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另一方面,蛇将与女人及其后裔世代结仇正因为蛇在西方宗教文化里背负着“原罪”思想,被诅咒与人类世代结仇,而且在现实生活里,蛇在与人类杂处的过程中也对人类构成威胁,蛇在文学作品里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因此蛇的意象旨意是诱惑、欺骗与背叛这个意象凝聚了人类从远古以来长期积累的巨大心理能量,因而具有人类感觉与联想的共通性,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原型这个原型在《圣经》的其它地方演变成了撒旦和魔鬼 但西方文明里的蛇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魔鬼撒旦般的邪恶形象古埃及的先民以蛇和鹰作为本族群的图腾物,但经过历史的演变,北部埃及奉蛇为保护神,南部埃及奉鹰为保护神北部埃及被南部埃及征服,鹰就被尊为唯一的保护神 蛇才逐渐被视为邪恶之物大约公元前1700年前,古希伯来人受到干旱的威胁,逃到埃及生活了四百余年,所以也就接受了蛇是邪恶的观点,《圣经·旧约》里蛇成为诱惑、欺骗、背叛的代言者也是由此演变而来。
撒旦是“敌对者” 的意思,即“魔鬼”与“上帝”对立之意,早期在编撰旧约圣经的时候,犹太教还没有恶魔的概念,当时的撒旦比较接近试验者的意味,后来衍生出一种版本,认为撒旦是严格追求真理的天使,无法容忍违背真理的行为 《圣经新约-启示录》中写到: ……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堕,七头上戴七个冠冕他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落在地上在天上就有了争战,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也同他的使者去争战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他们的地方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10] 在讲到双方战斗结束后,《启示录》的作者特意加上一句:大红龙就是那“古时的蟒蛇”,这一简要的补充十分重要,它把蟒蛇与魔鬼间的同等关系勾勒了出来此后,在新约中出现的蟒蛇,往往就是魔鬼的代用词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曾有两次斥责法力赛人,而且两次均把法力赛人比作蛇你们这些蛇,既然你们属于邪恶的种类,怎麽会说出好话来呢?” “你们这些蛇和蛇的子孙,你们如何能够逃脱地狱的惩罚呢?” [11] ????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蛇与引诱夏娃的“古时的蟒蛇”,显然具有同质性 撒旦在与上帝的交往中因对上帝的作为心怀不满而鼓动诸神起来造反,失败后被打入地狱,但他也未能改悔,图谋诱惑人类之祖——亚当和夏娃,结果化身为蛇。
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城市得以发展,导致民间文学极为繁荣路德为了使人们可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推广普及新教教义,1521年,他第一个将基督教经典《圣经》译为德文在翻译过程中,他不断征求意见,贴近百姓的习惯,尽量让广大群众能够看懂听懂《圣经》,这些做法促进了路德新教教义的推广,使路德的教义深入人心,也使《圣经》突破贵族文化垄断,从而具有大众化和流通性独特的宗教背景与文化背景对歌德创作《浮士德》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有明确的语言说明魔鬼靡非斯特正是源于《圣经》中撒旦: 《浮士德》第一部《女巫的丹房》一节中 女巫????? (手舞足蹈)我简直昏头昏脑,在这里又见到撒旦公 子真想不到! 靡非斯特?? 婆子,不准叫我这个名字! 女巫?????? 为什麽?它怎麽了你? 靡非斯特?? 它早已进了稗官野史;可人们并没有好过起来:他 们摆脱了一个恶,更多的恶依然存在…… [12] 女巫的一席话点出了魔鬼靡非斯特正是《圣经》中的撒旦,他的所作所为与撒旦的行径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