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课件.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01KB
约5页
文档ID:534419090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课件.doc_第1页
1/5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经济学的出发点:稀缺性(一)资源的稀缺性1、资源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可以分为:资源 自由资源  如空气、水   经济资源  如生产要素2、资源的特征(1)稀缺性(书P1)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会需要;第四、地位需要;第五、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是一个接一个产生,底层需要满足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要2)多用性指同一资源有多种用途,如钢铁可以用来造机器、修铁路、造房子等等二)经济学的定义资源的稀缺性———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必然产生经济学如阳光、空气可以轻易取得,不费任何代价,不需要任何组织来管理它的使用和分配,这样经济学就不存在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的分配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衡量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标准(一)机会成本(书P2)例如:有一块土地 种植粮食 获8000元收入 种植蔬菜 获9000元收入 种植棉花 获 10000元收入一般原则:应选择预期收益最高、机会成本最小的行动方案。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2、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定义(P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状况:G 点:资源未能充分利用ABCDEF点:可能且有效率.H点:不可能达到 三、经济学的选择问题选择就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即哪些产品应该生产?哪些产品不应该生产?在被安排生产的产品中,哪些多生产一些,哪些少生产一些?(二)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生成方法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组合生成方法 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 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分配先满足谁?后满足谁?关键是确立一个原则分配原则 市场原则(效率原则):效率高,公平差 公平原则:效率低,但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四)由谁做出决策即由谁作出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决策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由居民的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用计划来解决从理论上讲可以使资源有效配置,但实际效果不佳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解决,优点是资源配置效率高,但缺少公平混合经济体制——凭借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国家干预解决资源有效利用问题。

结合上述两种体制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经济体制四、理性人假设与合成谬误(一)理性人(书P4)理性人的行为动力——自己的利益;理性人的行为目标——最大化或最优化,理性人的原型——斯密<国富论>中的” 经 济人”,(二)合成谬误 微观和宏观,微观是基础,但宏观并非是微观简单的汇总和叠加如“谷贱伤农”,储蓄对个人是有利的事情,但整个社会都储蓄,会因为减少消费,而最终会减少收入第二节 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一、经济学的方法(一)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1、均衡分析均衡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即平衡经济学:(书P6)供给=需求2、边际分析总量分析平均量分析边际增量分析:能预测未来从而作出正确决策例如:读书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不读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读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读(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1、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用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如: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将会降低失业率,使价格上涨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如“因为失业问题远比通货膨胀问题重要,所以政府的财政赤字是一个好政策。

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书P7) 假定禀赋不变 假定偏好不变假定技术不变假定制度不变等等犹如观察一张不动的照片仅对这一均衡状态进行分析,注重结果,而不分析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对一个均衡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演变过程犹如观察几张不同时点的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3、动态分析对均衡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四)经济理论的表达方式有三种表达方式1、语言文字:丰富2、几何图形;直观3、数学模型:精确二、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一)经济学的发展1、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15下半叶—17世纪下半叶)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形成与确立的时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孟克列钦、让巴蒂斯特克尔培等基本观点——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特点——研究只涉及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2、古典主义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76年—1870年)主要代表——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标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是“斯密革命“ 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贡献——斯密构建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及基本信念研究领域有——分工与专业化、价值理论、生产与交易、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发展、国际贸易等基本信念——人是利己的经济人政策主张——自由放任特点——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1870年—1936年)主要代表:英国的马歇尔,著作有:《经济学原理》 “新”的含义:一是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二是新的角度———将研究转向消费和需求(古典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而探讨价格如何使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主张:仍然是自由放任基本理念与古典经济学一样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4、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36年至今)(1)凯 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前)标志: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发表为,称为凯恩斯革命即革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命主要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政策:国家干预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50年代—60年代末)出现了①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

主要代表:美国的萨谬尔逊② 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英国罗宾逊夫人(3)自由放任思潮复兴时期(70年代以后)出现不同流派:货币学派——美国费里德曼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美国卢卡斯为代表新凯恩斯主义(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比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