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冬之韵课 题:冬之韵课 型: 综合课 时: 二作品分析: (一)《踏雪寻梅》1.作者简介黄 自(1904~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人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1924~192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等学习心理学、作曲理论等课程1924年回国1930 ~1938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他曾担任和声学、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自由作曲、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大量深程(1937年秋辞去教务主任职务,专事编写音乐教材)作品风格典雅细致,结构严谨;对中国音乐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索他的主要作品:管弦乐有《怀旧曲》、《都市风光幻想曲》;声乐曲有清唱剧《长恨歌》; 合唱曲有《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有《赠前敌将士》、《玫瑰三愿》、《南乡子》、《点绛唇》、《天伦歌》歌曲集有《春思曲》、《爱国合唱歌曲集》等他的论著有《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调性的表情》、《怎样才可产生我国民族音乐》等未发表论著有《和声学》、《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等与应尚能等合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6册;与萧友梅等共同主编《音乐杂志》季刊等。
《踏雪寻梅》这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踏雪寻梅》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歌曲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这首歌曲为2/4拍,降E大调,两段体结构(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 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为方整性乐段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构成,其中第一乐节为歌曲的音乐动机,轻快、活跃;第二乐节是第一乐节的变化重复第二乐句则是歌曲主题的伸展并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乐段终止此段生动地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B段的开始句则以叮当的具体生动形象,细致地描绘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与A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以变化再现A曲调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的叮当响声为意境来编配的在A段中,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二声部是以和声式方法配置的,它与第一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二)《冬》1.作者简介维瓦尔第 (1678~1741)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教育家。
他出身于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1693年进入教堂,任教堂圣职,被称为“红发神父”后因健康原因,他辞去圣职,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和教育工作,任威尼斯专收女性孤儿的圣彼得堡学院院长1741年他旅行至维也纳,当年在维也纳逝世他写过众多的音乐作品,传世之作约有800余部,包括歌剧、大合唱、交响曲、协奏曲等维瓦尔第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基础,写过454首协奏曲,堪称“协奏曲之王”维瓦尔第的创作继托雷利之后进一步确立了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发展了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术,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他是最早在创作中使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之一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作为小提琴家,他创造了新的戏剧性的演奏风格,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小提琴家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他的代表作维瓦尔第主要作品如:协奏曲《和谐的灵感》,小提琴协奏曲集《非凡》,《和声与创意的试验》12首,其中第1~4首合称《四季》,分别题为《春》、《夏》、《秋》、《冬》;西滕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大管协奏曲,竖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小号协奏曲,圆号协奏曲,曼多林协奏曲等此外有奏鸣曲数十首。
还有歌剧《罗西菜纳和奥龙塔》,清唱剧《胜利的犹滴》,以及弥撒曲、诞辰剧等2.乐曲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约作于1725年它由4首乐曲辑成:(1)春,E大调, RV269(作品编号,下同);(2)夏,g小调,RV315;(3)秋,F大调,RV243;(4)冬,f小调,RV297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给予每个人以切身的体验维瓦尔第的《四季》给人的感觉便是那四季变化分明的情景,清澄而又纯朴在这部由4首协奏曲组成的套曲中,作者以一幅幅富有表现力的风景画,描绘了四季不同的情景在每个乐章的前面,作者还加上了一首描写各乐章情景的小诗,对于人们理解作品的意境,确有很大的帮助套曲之四《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描绘冬天难以抵御的严寒:“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颤栗不止,顿足奔驰路途艰,牙齿格格直打颤乐曲开始在大提琴声部奏出一个节奏音型,描写“在冰天雪地中颤抖”的情景随后,中提琴、小提琴渐次加入,直至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以同样的节奏音型(仅增加了一些装饰音)进入后,像在严寒的气候中,人们抵御不住寒冷的侵袭而连连打颤;接着,独奏小提琴用快速的琶音和音阶,描绘着北风劲吹,并夹杂着人们的阵阵颤栗。
紧接着的和弦与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又描绘了人们为抵挡寒潮的侵袭,而跺脚奔跑的情景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当乐曲开始的动机再度出现时,犹如阵阵的“牙齿打颤声”再次传来,乐章就在这种严寒氛围中结束第二乐章无论是速度、气氛,还是情调、内容,都与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熊熊炉火暖身心,室外雪下不停”这段抒情的广板音乐,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弦乐器拨奏出的分解和弦,暗示出把人淋得透湿的冬雨的景象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柔和优美的旋律,象征着屋内人们面对融融炉火的安详的生活(例一): 第三乐章以小提琴为中心,描绘出青年男女愉快地溜冰的情景:“冰上溜,慢慢行,谨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转而摔倒,爬起身来又急跑,不料滑倒冰窟边乐章开始时几个滑行乐句的长时间模进,就是表现人们这种既要在冰上滑行,又生怕摔跤跌倒的心情接着,乐队全奏加入,音乐节奏缓慢坚定,恰如其分地模仿着“慢慢行”的步伐突然出现的强奏,表示“一不小心,跌得四脚朝天”,可是转瞬间音乐又转入徐缓而柔和的段落,仿佛在即将消逝的严冬中,出现了缕缕灿烂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煦的感觉乐章的最后,小提琴的强奏快速乐句,化入乐队全奏,好像是在向人们宣告:“这就是冬,它带来了欢乐无穷”,从而结束全曲。
教学中只欣赏《冬》的第一、二乐章三)《我爱你,塞北的雪》1.作者简介刘锡津 (1948~) 作曲家山东长岛人1961年从事音乐工作曾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现在黑龙江省歌舞团工作,作有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等 2.歌曲分析《我爱你,塞北的雪》是一首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第一、二句宽延、舒展,是北国雪原的传神描绘,这里的旋律透露出一股清冷的气息接着歌词节奏渐渐收紧,旋律渐渐扬起,在“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处形成高潮,然后舒缓地下行,用十分有特点的曲调结束歌曲后面还有一个乐段结构的尾声,曲调来自开始的乐句,是它的变化发展,造成全曲的完满结束最后全曲在如醉如梦、喃喃自语的吟哦中结束这是一首艺术歌曲,歌曲的钢琴伴奏对塑造音乐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歌曲的开始第1~2小节在高音区出现这样一个音型为音乐的背景,好似飘洒的雪花,把你带进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中第3~4小节在低音区的和声衬托下,中音区奏出歌曲的主题引子,第5~6小节后悠扬的歌声表达出对这自然美景的赞叹这个伴奏音型烘托着歌声到第14小节,接下来伴奏音型有了变化,在乐句的停顿处,高音区出现这样的音型,好似风将树枝上的雪花吹落一样飘洒而下。
第18小节后,右手高音区又以八度形式弹出副旋律,音响丰满加厚与歌声呼应推向高潮,左手仍是和声衬托,到乐段的结尾,又回到开始的意境中,使我们感到对这样的美景赞叹不已,无限眷恋之情3.演唱者介绍 《我爱你,塞北的雪》由殷季梅演唱殷秀梅 195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自小喜欢唱歌,小学、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 后考进了鹤岗市文工团1976年被借调到黑龙江省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后被中央广播文工团调入1981年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教授进修,演唱水平取得很大的提高她在1985年春节晚会上演唱《党啊,亲爱的妈妈》和《幸福在哪里》,引起了全国听众的注目殷秀梅的声音具有内在、含蓄、深沉、厚实的特色她把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里那正下着大雪的迷茫天空的朦胧景色和孕育着春天,蕴含着希望的情感表现得十分准确 (四)相关知识1.巴罗克音乐指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音乐文化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que,原义指珍珠的怪异的不规则形状18世纪中叶,巴罗克一词已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使用,最初含有贬义,认为那种热烈、华丽、装饰性的光怪陆离的建筑风格,对于追求古代建筑艺术的质朴、静穆、严谨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来说,是一种退化和堕落。
巴罗克一词的这种贬义被引入当时的音乐批评中来,一直延续到19世纪19世纪末,德国艺术史学家韦尔夫林对此提出异义,对这一时期的所谓“巴罗克”艺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此后德国音乐家萨克斯将韦尔夫林的论点运用到音乐史学中来,对这一时期的造型艺术与音乐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巴罗克”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由于这一提法得到了愈来愈多的音乐史学家的承认,巴罗克音乐作为音乐史中的一个特定的风格时期被确定下来欧洲音乐巴罗克时期一百多年的风格特征,由于欧洲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呈现出复杂、纷繁的状况,各有自己的特点归纳其音乐风格与技法的共同特点主要是:中世纪的教会调式已逐步由大小调体系所代替,在新的和声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低音的和声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严谨的复调音乐手法不仅被广泛用于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之中,而且独立的复调音乐作品,如“赋格曲”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旋律常常具有不停顿的连续扩展的性质,连绵不断的节奏运动往往贯串乐曲始终,力度的变化已经用于大的段落之间以形成强弱、刚柔的对比关系音乐的结构原则二部曲式具有典型意义音乐的体裁样式,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已基本成型,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清唱剧、康塔塔等已发展得十分完善,具备了经典形式。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具有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巴赫、享德尔的音乐达到了巴罗克时期的顶峰2.套曲 套曲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章、相对独立的乐曲按一定的音乐结构关系组合成套的一种音乐形式用于器乐作品中的套曲类型主要有奏鸣曲、交响曲、组曲等;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套曲类型主要有清唱剧、康塔塔、组歌等3.协奏曲 指由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以显示其独奏乐器个性和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Concerto一词,一说源于拉丁文Concetare,原义为“竞争”或“斗争”;一说源于拉丁文Coneerere,原义为“同心协力”,由此可以窥见协奏曲基本特征之一斑作曲家写作协奏曲时,一般都在写作管弦乐总谱的同时,写作了钢琴协奏谱;这类钢琴谱,既是总谱的改编谱,又是充分发挥钢琴演奏技巧,高度钢琴化的乐谱;演出时,除用乐队协奏外,亦常单独用钢琴协奏协奏曲在西方音乐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16世纪的教堂协奏曲演变成17、18世纪的大协奏曲,又发展到18世纪末叶以后的独奏乐器协奏曲,才基本定型18世纪末叶莫扎特继承先辈音乐家的协奏曲写作系统,创作了不同独奏乐器的协奏曲50多部,奠定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曲式与风格的基础。
19世纪初时,贝多芬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和1部小提琴协奏曲,应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将协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以来,独奏乐器协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受到了愈来愈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