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赏析《出师表》.doc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4页
文档ID:534134160
赏析《出师表》.doc_第1页
1/4

今赏《出师表》 悟进谏之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诸葛亮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诸葛亮写《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较弱,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帮助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北伐夺取魏的凉州,向刘禅上了表文   诸葛亮在“三顾茅庐”后,就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成为能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到刘备当上皇帝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继位后,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但是,诸葛亮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

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在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才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君主,但是蜀国的安危成败,实际是在诸葛亮身上,因而率众出征时,应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迷惑君主文章第一节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说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用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然后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尚不知鹿死谁手;又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为铺垫,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文章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文章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文章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此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说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说执讼公平前,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对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

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严密的说理,再笨的人也会得到启发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的人,理要说得明,话又不能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使对方震动,告诉他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如果不励精图治,势必国破身亡;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怎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切实可行,行必有效;以“事业”励之,告诫他要完成“先帝创业未半”的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兴隆,促使他有远大的抱负,完成千秋大业从各个方面规箴刘禅,情真理足,词婉心切,虽然是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然用“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个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个是倾覆之际让他出任丞相,使他由布衣身份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像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能够接受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刘禅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刘禅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并且可以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情深方能辞切,感人全在意真无论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抑或是追述往事,剖明心迹,文章的一字一句无不浸透着作者从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感情这是诸葛亮的忘身忧国之情,也是他对刘备父子的忠贞不渝之情,惟其胸臆间有,才会笔底下见诸葛亮的这种浸透着深挚真情的忠言忠心,感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使得《出师表》成为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文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