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4KB
约29页
文档ID:533970373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doc_第1页
1/29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新婚别》译文 兔丝依附着柔弱的蓬麻而生长,当然是长不长了一个女人家嫁给了出征的丈夫,还不如丢弃在路旁等死我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连床被都来不及睡暖我们傍晚才结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这一去,虽然只是戍守在不远的河阳,而我的身分还没有真正确定,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呢?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把我当宝一样藏起来,不许我抛头露面.然而,身为女人的我,本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你现在就要去战场上送死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断了肠一样!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势又是那么紧急.我只能忍着泪劝你,不要太过于思念这段新婚,要努力为国家效力才行。

一个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军中去,恐怕会影响了军威啊我悲叹自己出身贫穷,好不容易才有机会穿上这件新婚礼服我发誓,这件礼服不会再为第二个人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卸下了美丽的粉妆.哎!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论大鸟小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着.偏偏人世间的事情,是这么的违背人意,然而,尽管命运如此,我对你的爱情永远坚贞不渝!版本二: 兔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晚上草草成亲,今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冼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杜甫《垂老别》鉴赏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

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本人一直以为,杜甫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关注百姓疾苦,最有平民情结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作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不是依然存在吗?杜甫《新安吏》诗歌鉴赏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