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1KB
约11页
文档ID:533968386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_第1页
1/11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 属近古期第一段, 呈现出集古代文学 之 大成的景观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 . 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 、《五经》、《性理》诸书,科举 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 、《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 方哲学二. 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 《古 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 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 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四. 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 清初学者治学方法, 丢掉经世致用精神, 多不关心世务, 只埋头于 古 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 但 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五 . 文学: (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1. 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2. 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 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 显示 文 学散文的发展3. 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 即“言有物”、“言 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 事、议 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 反拨, “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 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 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 牾二)诗歌和小说领域1. 诗歌方面: 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 提 出 肌理说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 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 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 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 “理”作为诗之本、 诗之法; 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 历史是非 得 失的材料2. 小说: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如《东周列国志》 ;“以小说 为庋学问文章之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如《野叟曝言》 、 《镜 花缘》等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一. 清初思想家反宋明理学, 痛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 不务实学, 及其所造成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一)顾炎武将明亡国归咎于宋明理学造成的学风, 但说明他深慨于 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 要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 致 用的实学, 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 从历史治乱兴衰中探 究治 世之道,即“当世之务”。

二)提出许多具启蒙意义的新思想1.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社会进化论, 《读通鉴论》对古代历史 作出新论断2.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 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改变旧制度的意见,如“均田”、“均 贫 富”、 废科举生员、 地方按人口比例推举官员等, 及“寄天下 之权于 天下之民”、“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的思想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出激烈批判4. 清初学者思想超越单纯反清性质, 反映改变封制的进步要求, 影 响 晚清改良运动二 . 对王阳明心学的扬弃, 特别对李卓吾非儒薄经反传统思想的否 定, 矫枉过正一)王阳明心学T王学狂禅派T李卓吾T清初启蒙思想家1. 王阳明基本思想: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传 习录》)要人消除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2. 李卓吾出于王学, 却将人心返还给现实社会, 从生存(即所谓 “吃 饭穿衣”)和发展(即所谓“富贵利达”)基点,做出相反的结 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德业儒臣后论》)肯定“私”也即“欲”, 也就否定封建伦理关 系 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

3. 清初思想实质上接过李卓吾“人必有私”的命题, 肯定私欲的合理 性但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1)“人欲”成了基本, “天理”也就从宋明理学家所说的“人 欲” 的对立物, 即封建伦理关系的精神幻影, 变为“人欲之各得” 的社会 理想2)要达到各遂其欲,“人欲”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黄宗羲 批封君专制制度3)理欲之辨就延伸为社解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 制方面的批判三. 文学思想的变化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重文学社会功用,抛弃晚明文学表 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1. 顾炎武最突出—可称之为经世致用的文学观1)认为“诗本性情”,但强调应“为时”、“为事”而作( 《日 知 录》)2)认为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即“明道”、 “纪政 事”、 “察民隐”、“乐道人善”( 《日知录》)2. 黄宗羲重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1)注意到文学特质,认为“诗之道从性情而出”,往往是不平之鸣,所以“诗之道甚大, 一人之性情, 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南雷诗历•题辞》)(2)论及文与诗之不同、才情的作用和表情方式,谓诗人是“情与 物合”(《黄孚先诗序》《南雷文案》)将诗的性情分作“一时之性 情” 和“万古之性情”:① 认为“离人思妇,羁臣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

② 超越“一身之外”,关乎治乱兴衰,“合乎兴、观、群、怨、思无 邪之旨”的性情,才更有历史内容和价值( 《马雪航诗序》 《南雷 文 定》)3. 王夫之更重文学基本问题1) 以哲学家的思维,对广义文学(政教之文)与美文学(即诗) 的本质、功用的区别, 诗的审美特征及在创作和阅读规律等问题作系 统、缜密的理论阐述:“情”的生发、表达和接受(所谓“以情自 得”),贴近诗的审美特征2) 诗是“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 焉”,甚至不赞同“诗史”说《薑斋诗话》)又说情有“贞”“淫” 之分,有“盛世之怨”和“乱世之怨”之别, 意义不同, 在不同时代 环境应有不同的节制( 《诗广传》)二)清中叶启蒙思潮虽受扼制, 但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 明清之 际 启蒙思潮又重新抬头,表现为汉学的裂变1. 戴震“由词以通道”的治学方法, 使他由古籍文字训诂进入对理学 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 《孟子字义疏证》 发挥自然人性 论, 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认为“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 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由此批判宋儒“以 理杀人”,批判封建纲常伦理2. 汪中恢复顾炎武经世致用精神, 认为荀子得孔子之真传, 力驳孟 子 以“无父”诬墨子为枉说, 被翁方纲指为“名教之罪人”; 在研讨古礼”的题目下,发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妇女殉节。

四. 清代文学兴衰与清初启蒙思潮的消长有关一)清初启蒙思潮反对晚明张扬个性、自适自娱、崇尚率直浅俗 的文学倾向,强调社会功用;发展诗学,提高诗的地位,推动诗风转1. 清诗的繁荣、诗的批评理论的兴旺、诗话的大量涌现,与之有关2. 对社会功用的强调, 影响上层文人创作: 戏曲趋于雅正, 悲剧 意识 超过娱乐格调康熙后期传奇—《长生殿》 、《桃花扇》1)题材虽有古今之别,却都表现出深沉的历史反思,且与清初启 蒙思潮相通尊重情2)都采取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爱, 却和国家兴亡绑在一起,把国家兴亡摆在个人情爱之上3)《长生殿》 以国家和百姓的不幸讽谕“占了情场, 弛了朝纲” 的 君主;《桃花扇》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喝断亡国后还 贪 恋情场的人二)清中叶呈现类似晚明的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1. 代表人物袁枚公开批评、 嘲讽沈德潜格调说和翁方纲肌理说, 重 建 和发挥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 机和真趣;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小仓山房文集•答 蕺园论 诗书》)写了许多爱情诗、艳情诗2. 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制度; 《红楼梦》 第三节清代文学 的历史特征一.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一)现象:元明来新兴小说、戏曲发展;元明来呈现弱势的诗、古 文、词、骈文重振:各类文体,各类文体的作法、风格,优秀作家作 品,如吴伟业歌行诗和王士礻真神韵诗, 陈维崧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 德出塞悼亡词,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戏曲,汪中骈文 《哀 盐船文》,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 、白话章回小说吴敬 梓《儒林 外史》和曹雪芹《红楼梦》 二) 分析:兴盛过的文体复兴, 实际是传统文学精神和古典审美 特 征的复归1. 诗歌:明清鼎革之际, 与学术思潮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 呼 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 徊 观望,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1)遗民诗人关注国运民生,缘事而发,以前代关注国运民生、志节高尚的诗家为师法对象, 以其诗史般的内容、 所表现的志节情操而 称重,如屈大均尊屈原,顾炎武崇杜甫,吴嘉纪学杜诗中取法汉乐府 之一格……总体上继承了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观、群、 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和传统审美艺术的特征 (2)其他诗人如吴伟业歌行诗专取明清际兴亡人事,如《圆圆曲》 《鸳湖曲》,在白居 易后开拓出叙事诗新境界;王士礻真追踪六朝来 冲和淡远一格, 其 神韵诗将含蓄蕴藉推向极致; 又一次发扬传统精神 和古典审美特 征。

2. 词:明清鼎革际词走出俚俗, 归于雅道,成为苦闷中的文人委 婉曲折地抒写心曲的方式, 出现地方性的词人群和大的倡和活动:以 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出现,呈现“中 兴”;陈、朱弃词为“小道”的观念,认为词与“经”、史”同等 重要,可与“诗”比肩;“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的 纳兰性德3. 骈文: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是古典形态的美文 清初以骈文为寄托才情的文事, 揭开复兴序幕; 乾嘉时骈 文 盛,与桐城古文对抗, 这既与清代社会环境的压抑、 文化学术思 潮的 复古倾向有关,也和其后汉学兴盛的学风有关,作家如《哀盐船 文》 汪中、阮元;其文学底蕴,即要恢复文章艺术之美二. 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状态 (一)戏曲:清传奇、杂剧顺从晚明趋势,创作更活跃1. 一些作者借戏曲抒亡国之痛、 两难心态和失意情怀, 如吴伟业、 王 夫之、尤侗、嵇永仁等;其传奇、杂剧大都取历史故事加以虚构乃 至 幻化,寄托个人情感心迹,抒情性冲淡戏剧性,更加脱离舞台,加 重 案头化倾向2. 一些作者追随阮大铖、 吴炳等开创的风情喜剧, 重戏剧性,多利用 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 如李渔; 还就明传奇剧得失, 总结出 系统的 编剧和表演理论—《闲情偶寄》 ;表明明以来戏曲创作重心 由“曲” 向“戏”转移。

3. 社会历史意识增强和注重戏剧性两个方面综合—《长生殿》 《桃花 扇》二)小说:总体上迈入独创期1. 拟话本小说结束改编旧故事的路子,取材于近世传闻和当代新事贴近生活,渗入文人意识;讽世气味加重,却缺乏艺术酿造,且愈趋 向伦理道德说教2. 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3. 李渔小说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 故事情节演绎其超乎常人的为人 处世的经验和对人情世态的调侃, 进一步改变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 风格,议论成分增大,作者既定意向胜过并取代生活内在逻辑4. 长篇小说迈入个人独创期: 有的沿晚明世情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