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固的地域,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持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停下陷成了大海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持续下陷外,其余地域上涨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大海占有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邻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沿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吞没的地域渐渐上涨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有当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此后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天气暖和润湿,各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好的恐龙化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激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周围山地持续隆起,同时产生许多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减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关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减小的水面,使天气渐渐变得干热,堆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批风化、侵害、剥蚀的物质在盆地聚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停衰败,恐龙灭绝了内地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激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停累积,形成盐湖,此后泥沙掩埋而保留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结构运动巫山双侧水系溯源侵害,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有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归入长江水系进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关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聚积为主变为侵害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批冰川冰川融化后,大批堆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聚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从前的蜀湖之中,最后形成了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迁西运动(Qianximovement)是发生于中国北方中远古代末的一次结构运动及结构—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到激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拥有宽泛性和必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结构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立之最早的结构运动阜平运动(Fupingmovement)是新远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不论在结构形态、结构方向、混淆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堆积建筑上都有显然差别因此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远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广泛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地区变质,并陪伴大批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含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五台运动(Wutai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远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依据五台山区新远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立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含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取与之有关的结构—热事件的同位素年纪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域,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获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纪,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结构—热事件之反应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时期的结构期,在此时期,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域发生了吕梁运动称吕梁事件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域也有比较激烈的结构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许多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余名称另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和凤阳运动(安徽)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结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吕梁期的年月长远,当前只好对这时期的结构运动做大略的描绘在吕梁期,能够识别出组成后代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进而形成了一致的结晶基底其余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一样的结构运动,但都未能形成一致的结晶基底晋宁运动(Jinningmovement,Tsinning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结构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着角度不整合确立此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激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筑此不整合在华南广泛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初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广泛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激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显然的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长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加里东运动的达成标记着早古生代的结束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改动为起落运动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顶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因为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涨,故海水面积相对减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堆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从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好多地域发生了褶皱运动在本来的很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退后,形成众多高峰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减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海西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开初在德国用于不一样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动的达成,标记着古生代的结束结构回返(tectonicinversion)又称褶皱回返(foldinginversion),是别洛乌索夫(В.В.Белоусов)论述地槽发展过程中所用的一个术语,指地槽演化过程中由初期下沉结构系统转变为后期褶皱隆升系统的变换过程。
他将回返分红两种种类:全面回返和局部回返给予全面回返一词以双重亲密有关的含义:其一是,由地槽初期沉降占优势阶段,转变为后期上涨占优势阶段的结构变化;其二是地槽内部的原坳陷(地向斜)因回返作用而变为隆起,而原隆起(地背斜)则相应地转变为坳陷(山间坳陷),这种隆起和坳陷结构在空间上的易位,致使地槽演变为褶皱带的结构格局至于局部回返,指地向斜转变为结构隆起的转折过程,这种回返仅限于局部地域,与地槽的整体上隆趋向(全面回返)的出现没关别洛乌索夫以阿尔卑斯期的高加索地槽为例,坚持地槽经历回返发展的门路;与此相反,沙茨基(Н.С.Щатский)以乌拉尔古生代地槽系为例,认为地槽经历了继承发展的门路哈因(В.Е.Хаин)则以为地槽系在同一结构旋回中的发展,存在着回返型和继承型两种不一样发展形式事实上,不一样地槽在不一样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过程是复杂多样的20世纪50年月以来,中国地质文件中颇宽泛地引用了“结构回返”、“地槽回返”这种术语,但其含义并未波及地槽内部正、负结构单元转变或易位的发展关系,其意仅指地槽由沉降转变为隆升的过程海西结构期(运动),包含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起落运动。
所以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很多塌陷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在这些盆地里,此后都堆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涨所取代,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向来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中石炭纪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结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减小了海西结构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结构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因为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害,地势已大为降低;此刻日的地形,主假如阿尔卑斯期此后所隆起的山块印支结构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结构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域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初次提出印支运动的观点。
后经黄汲清的倡议,这一观点在中国也获取宽泛使用最先,印支运动不过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域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结构运动,但此刻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结构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即印度支那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初期的地壳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中国很多地质学家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