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称义”和“先定论”本义再探索——对《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吴浪思(顺德区第一中学高中部,广东 佛山 528300)“因信称义”和“先定论”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挑战教皇权威》一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是探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发展的重要对象但无论教科书还是其他资料,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不得要领,甚至南辕北辙笔者不揣浅陋,在阅读的基础上,试从基督教和马丁·路德(以下简称路德)、加尔文的思想原典出发,从“救赎的主体”和“救赎的证据”两个方面,来探讨“因信称义”和“先定论”的本义及其相互关系,以就教于同行及方家一、救赎的主体——上帝预定得救“原罪”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认为人都是带着亚当与夏娃的罪来到世界的,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就是“赎罪”,以求死后得到上帝的怜悯与宽恕,灵魂得以升入天堂换一个角度,人的罪恶最终要由上帝来赦免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1](p218)《圣经·以弗所书》的这个段落,说明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认为得救是上帝的恩赐与选择这可以说是基督教世界的常识,不管是谁,都不会否认事实上,中世纪的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也没有否认。
但是,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为了强化自身的地位和权威,提出仅凭信仰是远远不能得救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参加由教会主持的各种圣礼及自身的苦修苦行才能被拯救,而且上帝是不会与身负原罪的卑微的世人直接接触的,必须由教会和神职人员的从中沟通这样,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阻断了教徒通往上帝的天梯,将原本只属于上帝的赎罪权窃取到了自己的手中所以才有后来路德对教皇与天主教会的挑战不过,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路德“因信称义”理论的理解,多少有些望文生义的嫌疑许多老师讲课时都将这一理论解释为:人们只需要在心中信仰上帝,灵魂就能得救,教皇与教会在灵魂得救的过程中是毫无用处的笔者以为,这种解释貌似正确,其实是错误的在路德眼里,信仰与得救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更不是条件关系,并非人们信仰了上帝于是便得上帝的拯救,否则便是对上帝的亵渎和矮化路德是从《圣经·罗马书》中领悟“因信称义”的道理的当读到“义人必因信得生”一句时,他解释道:“我开始认识到在这节经文中,神的公义是借着信心,义人是靠着神赐的礼物存活;并且‘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句话中是被动的义,被赐的义,即藉着我们自己的信心,满有恩典的神宣告了我们的公义[2](p70)很明显,在路德看来,“称义”并非人通过努力争取来的,而是“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1](p171)。
这是符合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的更重要的是,路德认为即使人们心中对上帝的信仰也不是人主动的结果,这信仰也是上帝恩赐的,他要通过这种信仰来昭示自己的恩典换一句话说,那些被上帝赐予了恩典的人——即那些最终会被上帝怜悯和宽恕的人——同时也被上帝赐予了信仰,亦即“信”是“义”的标志和证明作为近代福音派的神学家代表,阿利斯特·麦格拉思继续阐明了路德的这个观点,他说:“上帝预备及赐予,不论男女都来接受且欢欣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是肯定上帝已完成了一切拯救所需的,甚至信心本身亦是上帝的礼物[3](p109)在路德“因信称义”的理论中,真正能赦免人的原罪的是且仅是上帝,与教皇和天主教会无关通过这一理论,路德打碎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禁锢在人们身上的枷锁,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掌握在了自己和上帝的直接沟通中所以,笔者认为对路德“因信称义”理论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上帝将得救恩赐给了人,同时赐予的还有心中虔诚的信仰;人心中的信仰是上帝救赎的标志和证明,也是对上帝荣耀的见证(这是人们在人世的重要事业和义务)在这一关系中,完全排除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作用,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加尔文在路德身后,将那层隐而不明的窗户纸捅破,把“因信称义”的理论阐发成更加激进的“先定论”。
在路德预定得救的基础上,加尔文更明确地强调,上帝并没有把救赎赐予每一个人,而是“根据他永恒不改变的计划拣选了他预定赏赐救恩的人,以及遗弃他预定灭亡的人”[4](p781)前者被称为“选民”,只占少数;后者为“弃民”,占大多数选民”注定死后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弃民”则注定将沉沦地狱综上,在“救赎的主体”这个问题上,“先定论”是对“因信称义“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路德与加尔文用上帝的绝对权威否定了包括教皇在内的所有人为努力的功劳,解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的精神依赖表面上这是一场宗教异端运动,但在历史深处,它是更广阔宏大的、一个时代对一个时代的挑战与否定二、救赎的证据——“内信外证”中世纪的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强调因行称义,宣称人们应当通过后天各种善功的积累,来获取上帝的垂恩,以求灵魂得救然而,路德和加尔文用他们回归原始教义的理论,证明了这种方式的虚伪既然灵魂得救的过程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那么在可执行的善功之外,人们又将通过何种方式来确信自己是被得救了的呢?如前所述,在路德“因信称义”的理论中,信仰绝对不是得救的原因和条件,更不是人们借以要挟上帝的工具正相反,“路德认为好行为乃是称义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称义的原因”[3](p109),也就是说,信仰是上帝已经预定救赎的证据。
一个预定要得救的人,内心必定充满了对上帝坚定的信仰此即“内信”而预定不得救的人,信仰才会摇摆不定,甚至毫无信仰因为这些都是上帝预先安排的那么,人应该做什么呢?“在人的方面唯一必须具备的只是信心,就是相信上帝在基督里施行拯救,并且信赖上帝的应许,服膺于上帝的旨意和道路”[5](p41)于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从过去的积累功德改变上帝的意愿,转向努力证明自己就是上帝预定得救的人如何证明呢?路德的证据就是上文的“内信”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内信”说,但“更加密切地把获救的内在确定性和外在的表现统一起来,认为被拯救者应该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两方面显示上帝的荣耀”[6]加尔文的先定论包含三个层次:“天命”、“拣选”、“呼召”首先,全知全能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万事万物均由上帝的意志决定,包括在人是否得救这件事上;其次,上帝按照自己的安排,预定了某些人(选民)得救,而其他人(弃民)则被遗弃;再次,“就神的选民而论,神的呼召证明他们被拣选”[4](p782)呼召说”是加尔文“先定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再强调,上帝的拣选是隐而不宣的,人们没有资格更没有能力去探求神圣的上帝的意志这在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渴望成功的16世纪,给人们心中造成的焦虑与沮丧可想而知。
不过,加尔文还是在他的理论中给了人们留下了一丝安慰:“神藉呼召证明他的拣选这大奥秘[4](p813)也就是说,上帝的呼召是拣选的证据,人们可以通过上帝对自己的呼召来判定自己选民的身份那怎样的人才能蒙上帝的呼召呢?根据加尔文的著作,蒙上帝呼召的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勤劳上进,并且在世俗事业上取得成功神预定那些他在天上将加冕的人必须先经过地上的争战,使他们直到胜过战争一切困境且得胜之后才夸胜”[4](p589)这种“争战”或者说斗争不是要增加得救的砝码,而是因为上帝早就“安排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当尽的本分”,这“本分”就是“呼召”[4](p598)人们在尘世追逐财富和功利,正是在“顺服神的呼召”[4](p599)通过奋斗去获取财富不再是中世纪天主教会所宣扬的那样是可耻和有罪的,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因为“人所拥有的一切并非偶然而获得,而是出于至高主耶和华的分配”[4](p325)于是,现在人们要做的,就是在内心坚持“我即选民”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简朴节约、勤奋工作,以创造世俗事业的成功虽然加尔文在主观上是纯宗教的,完全是为了荣耀上帝的,然而他的学说却给正在崛起中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因此,信奉加尔文思想的早期资产阶级,无一例外地都坚信着自己“选民”的身份,他们或积极投身商业活动发家致富,或漂洋过海远征新大陆这种“内信外证”的方法,肯定了人在救赎过程中的参与性,鼓励着人们积极投身世俗生活并且不断奋斗,去证明自己“选民”的身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在思想史教学中,西方宗教思想可能是最难以准确把握的内容之一由于我们缺乏西方人的宗教文化背景,我们对基督教思想的理解,往往就可能局限于某一概念的字面含义,而误读了其本义,对“因信称义”和“先定论”的解释即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概念的真实内涵和历史背景,才能避免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也是对自身学养的丰富参考文献[1]新旧约全书[M].中国基督教教协会,1989.[2][英]格拉汉姆·汤姆凌.真理的教师——路德和他的世界[M].张之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英]阿利斯特·麦格拉思.宗教改革运动思潮[M].蔡锦图、陈佐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法]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上)[M].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台北:加尔文出版社,2007.[5][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M].古乐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1993.[6]李会军.加尔文的新教伦理及其启蒙意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2.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