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庞德诗歌意象翻译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11页
文档ID:533444084
庞德诗歌意象翻译_第1页
1/11

庞德语言能量观视域下汉诗英译方略摘要诗歌集中体现了在诗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措施方略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当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发明发明性”的翻译 充足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简介 核心词:意象翻译;古典诗歌;译者主体性 目录一 文献综述二  引言三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方略理论概述四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方略4.1庞德意象翻译的“忠实性”发明4.2庞德意象翻译的“叛逆性”发明4.3庞德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五.结论六.参照文献一 文献综述出名意象派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以一种独特的翻译理念、自由的翻译措施以及对汉语诗歌构造和意象的独到理解再现汉语古诗的意象和神韵1912 年 9 月,庞德在一篇题为“漩涡主义”的文章中是这样阐释“意象”的:“意象并非一种概念它是一种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意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在这个定义,庞德特别强调意象的一种特点:即处在一种剧烈活动状态,并且她直接指出“意象是一种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

《牛津英语词典》对意象的定义是:意象不是通过直接感知,而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特别是一种可视物体)的心理表征;一种心理图片或印象;一种想法,概念也可用描述形容词来修饰由任何感官(不仅仅是视觉)和器官感觉引起的心理表征[4]杜夫海纳(Dufrenne)觉得“意象是处在物体感知与它成为概念思维之间的中介,物体在此阶段作为表征而浮现” [5]国内学者夏之放觉得:“意象是在大量表象基本上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的设计图象,其内容偏向主体愿望和设想”研究庞德的汉诗翻译方略,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并阐释其注重忠实性的翻译方略庞德力求传译诗歌内在的艺术境界——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范式问题开辟了一种新的视野,促使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别忠实”是翻译原则 中一种重要问题,历史上翻 译者把它作为考量译作的原则从佛经翻译时期支谦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提 到的“忠实 的译者”(faithful translator), 可见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对忠实的原则都深信不疑,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一翻译的最高抱负然而究竟何为忠实,忠实到何种限度,这种忠实原则的范式问题似乎始终没有达到共识。

严复老先生有名言“译事三难:信、达、雅”;刘重德先生却提 出了“信、达、切”;解构主义又觉得:忠实只是一种翻译的神话笔者在本文 中以 出名 意象 派诗人 兼 翻译 家埃 兹拉·庞德(Ezra Pound)作为个案,通过对其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手法的探讨,力图挖掘汉诗英译的忠实性原则与意象传递的措施庞德高举着重现汉语诗歌意象的旗帜,以她独特的理念和措施再现原文二 引言诗歌是人类所发明的文化当中核心的部分,也是 思想和言论好的体现形式一种民族语言的精髓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体目前诗歌中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 它们的语言高度浓缩,意境更加丰富中国古典诗歌透 露出大量特定的、独有的意象,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中就曾说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庞德根据东方学者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e)的一批有关中国古典诗歌的笔记整顿、翻译的译诗集《华夏集》(Cathay, 1915),一经出版便引起哗然,给英美 诗坛带来了一股“中国风”,推动了英美诗坛的发展正如庞德在 1915 年说过的,中国诗“是一种宝库,此后一种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希 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批评家福特·马道克斯·福 特(Ford Madox Ford)著文夸奖“《华夏集》译诗精美绝 伦,堪称诗歌之典范。

如果一股意象和技法的新鲜气息 能对我们的诗歌有所裨益,那么这股新鲜气息就是这些 诗带来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张,庞德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故意地凸现了“意象”的翻译 本文环绕庞德的意象翻译观,从“忠实性”、“叛逆 性”和“译者主体性”三方面探讨庞德如何对中国古典 诗歌的意象进行发明性翻译的 三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方略理论概述庞德,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典型她的汉诗英译不仅较好地简介了中国文化,并且将中国诗学精髓运用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步通过创意翻译法传递语言能量庞德通过自由的翻译方与汉诗歌构造和意向的独到理解再现汉诗之美诗歌是人类所发明的文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思想和言论最佳的体现形式一种民族语言的精髓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体目前诗歌中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它们的语言高度浓缩,意境更加丰富中国古典诗歌透露出大量特定的、独有的意象,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就曾说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张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集中地体目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英国汉学家威亚瑟.韦利把意象视为诗歌的灵魂,由于意象积淀和折射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国内古代出名学者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与象统一、情与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追求,在唐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该诗的意象在英语中重组和再现的过程从意象转译的角度研究唐诗英译,无疑是一项很故意义的课题本文研究重要是庞德以汉诗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演变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进而提出诗歌意象转译的原则与方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故意地凸现了“意象”的翻译,重要涉及意象的 “忠实性”发明,“叛逆性”发明和译者主体性四 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方略4.1庞德意象翻译的“忠实性”发明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诗学和翻译理论在对其如何进行翻译上,有许多不同的主张翁显良主张可以以散文译诗,只要译出其中的意境许渊冲主张“意美”“音美”“形美”三美齐备庞德独辟蹊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入手对其进行翻译,她“不把意象用于装饰”,觉得“意象自身就是语言”在如何译诗方面,许渊冲专家指出:“ 《比录》 (指吕叔湘先生《中诗英译比录》)旧本中的译者可以分为三派;第三派是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发明性改写的译者,可以叫做“发明派”,代表人物是 Pound。

可见,在庞德看来,翻译是一项“发明性”活动诗歌翻译之难在于,不仅要“传情达意”,还要再现原诗的特点,再现原诗的意象庞德觉得译者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庞德规定译诗既达意,又传情,又能感动,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诗,庞德觉得一方面要弄清文字外壳下富有活力的内容,同样重要的是要弄清哪些体现效果只在某一种语言中可以获得而无法完全翻译出来庞德非常“注重原作的能量和细节,并能使人顿悟”她的诗歌翻译在乎义上和风格上都忠实于原作,在乎象发明出的氛围上也忠实原作因此,庞德的翻译是一种忠实,即对原诗意象的忠实同步,中国古典诗歌对韵律的平仄和工整非常讲究,如果用规则的韵律翻译中国诗歌,词语在整体构造中的位置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庞德相信“诗歌的内在思想意境既可用韵律诗形式也可以用无韵律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原诗的意境,她将中国古典的韵律诗歌大多发明性地翻译成自由体的诗歌庞德的这种发明是在她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因而她的意象翻译是一种忠实性发明4.2庞德意象翻译的“叛逆性”发明无论是雷克斯罗思译的《中国诗歌一百首》,还是艾斯库的《松花笺》 ,都仍存在一点“意象”上的局限性,特别是文化意象的欠缺。

由于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在翻译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有时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严重者还会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如何弥补译诗的意象局限性,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叛逆性”的意象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富含意象,其间并无逻辑推理的关联词语庞德在译诗中,着力模仿汉语句法,导致“陌生化”的诗歌美学效果同步,庞德常常故意识地偏离甚至违背英语语法规范,省略部分句子成分,以便更接近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庞德称之为“化简诗学”化简在英文里,并不是随便切断就可以,译者必须掌握字组语群发射的能量和互相所构成的气象,这正好与庞德定义的“意象”内涵不谋而合庞德完全背离当时诗歌翻译的流行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在译诗中时常留有自己的诗学观的“踪迹”她但愿借助翻译来丰富和创新美国诗歌,她将翻译与自身的文学使命结合起来,超越着主流的诗学观和老式的忠实观以刘彻的《落叶哀蝉曲》为例,原诗为: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庞德译为: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s, and the leaves / Scurry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y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leaves):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庞德翻译的这首诗事实上是原诗前四行的改写,自己重新写了一种结尾。

她没有亦步亦趋地谋求字当句对,而是挣脱原诗诗体的束缚,把握原诗最核心的意象,自己创作了一首新诗这充足显示了庞德的译诗不是简朴的语言表层构造的机械移植,而是深层构造即原诗真实意境的再现这些“叛逆性”发明的中国古典诗歌“撒播”着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理念,重构了美的意境庞德对原诗中美学意象故意或无意的“存异”式而不是“求同”式解构和创新显然是在建构一种全新的意象主义诗歌理念庞德的诗歌翻译不是“临摹”而是“发明”,她打破原有的句式和语言规范,用另一种语言“重新组装”,创作一种 “相似或类似文本”庞德的译诗与其说是 “翻译”,不如说是“叛逆性的发明”4.3庞德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般处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夹缝之中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接受原语文化,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语文化的特性,还是出于对文本接受限度或其他的考虑,在译文中故意识地偏离原语文化,倾向译语文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抉择这种抉择充足体现了其主体性庞德对老式英美诗坛充斥着陈腔烂调的抒情说教诗风甚为反感,结识到必须创立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革新老式诗歌,庞德努力以凝炼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形式来革新诗歌,她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理论根据和创作范例。

庞德觉得中国古典诗歌布满了迷人的意象,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与简洁的特色,钦羡不已庞德为了力图通过再现古代诗歌的“空白”技巧来突出意象革新老式诗歌,她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积极保存诗歌语言的构造特性庞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极富远见地通过翻译来从中国诗歌中引进本土文化缺少和需要的东西,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在构建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五 结论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翻译进行的“忠实性” 和“叛逆性”的发明阐明了翻译有时不单单是“译意”, 它尚有责任尽量完好地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尽量保存 源语的意象,使得交流完满、真实 笔者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及意象之间的关 系大多是未定的,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同步也是译作 的作者译者可以在原作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里自由 地“发明”,但不用过多的修饰使原文中的意象在译文中 明朗化,丧失原文的意境和神韵,而应保持原文意象的 特点,将其移植到译文中,让译文文本同原文文本同样 呈开放性的构造,让译文读者自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