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考点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课时)主备: 颜子翔 张羽丰【考点解读】考点 考试内容学习要求专题链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国际社会主义运动2.中美苏三国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3.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列宁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 2《四月提纲》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4十月革命胜利意义1.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2.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单元结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18—1936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956—1991年)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梳理】(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激化2)斗争实践: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3)思想基础:马克思批判继承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一、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时间: 标志《共产党宣言》问世2、内容:(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 。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诞生三、意义:(1)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2)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经济上,俄国 有一定的发展,但它仍然 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政治上,20世纪初俄国进入 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 环节3)成立了列宁领导的比较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1、历史背景(1)二月革命(1)时间:______年3月;领导: (2) 结果: 推翻了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_;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3)性质: 俄国十月革命(2)四月提纲(1)时间、发表者: 、 (2)内容:提出了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转变的任务; 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_________方式取得政权。
3)意义: 2、 过 程(3)彼得格勒起义: 年 月 日, 亲自领导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 ;历史上称为“ ”内容 (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 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归 ;(2)《和平法令》,实现“ 的和平”;俄国退出 ;(3)《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 ,分配给 使用4)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意义:1、表明 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 诞生4)正式建立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1、性质: 2、对俄国:建立了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对世界:(1)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 ,开创了 的新局面;(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 和 的解放斗争;4、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 历史意义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考验;(2)1918年夏,苏俄进入 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1、背景社会主义探索2、目的: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 敌人(1)农业:实行 (2)工业:大中小 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3)贸易:取消 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3、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 和 共产主义 (1)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巩固 苏维埃政权(2)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5、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 政治危机(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无力开发矿产、森林、油田(3)商业:恢复 和 (4)分配:废除 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探索2、内容:3、特点:(1)利用 关系来扩大生产; (2)在以 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1)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巩固苏维埃政权 ,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 (2)是列宁从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 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4、影响: 年底, 正式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 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逐渐被取消1、背景:(1)工业:优先发展 , 和 为其提供资金(2)农业:推行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 和 经济体制 2、表现:三、斯大林模式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 ,居 为后来 奠定物质基础;②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1)积极3、评价: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发展 ,导致 落后, 提高缓慢;②牺牲 利益, 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 的生产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 ④ 日益僵化,成为以后 重要原因之一(2)消极(一)背景一、赫鲁晓夫改革社会主义改革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①农业集体化造成粮食短缺,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 ;(2)鼓励发展 ,扩大 和国营农场的 ;(3)大规模 ,提倡种植 玉米 1、农业(重点)(二)内容2、工业(1)废弃 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 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企业部分权力 ;(3)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 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 ,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取得一定成效;②但对斯大林模式缺乏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因而造成根本上的失败三)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集中领导;(2)坚持 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 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一)内容1、苏联军事实力 与美国匹敌2、军备竞赛 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二)结果社会主义改革(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 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三、戈尔巴乔夫改革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 ,实际上承认 ②政府减少指令性 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计划指标;③调整所有制 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租赁承包,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二)内容(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并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局势动荡,苏联解体(1)经济改革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