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研究梁波.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3302634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题研究梁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微课题研究梁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微课题研究梁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微课题研究梁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微课题研究梁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课题研究梁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题研究梁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课题研究报告“生生评价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的研究”哈尔滨市第119中学 梁波一、发现问题课堂上的生生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在教学中经常发现由于教师课堂问题的设置不合理、无效、不科学,导致课堂上的生生评价无法顺利开展,评价的反馈、激励、推动的功能不能发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1.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不够了解,问题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设计时没有做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预设学生的想法,

2、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问题。3.问题牵动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开放性不够。三、采取措施1.开展“同课异班互听互评”实践课活动,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课前同一层次班级的教师一同备课。就如何有效设置问题进行备课,主要就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模糊的提问;问题应具体、明确,表述问题的语言要简明易懂;问题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应是经过学生努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回答出来的问题,对稍难的问题,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做到层次分明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2.课后,讲授者和听课者都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研讨了在集体备课中预设与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并

3、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案例:物理教学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设置这个问题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大量的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在设计实验思路方面为了降低难度,把问题设置成填空的形式。如下:A: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控制 _不变,改变_.B: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要控制_不变,改变 _. 。3.设计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器材:海绵、同样大小的长方体金属块、木块在此环节中我的问题设置比较开放,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在学生汇报方案时通过生生评价,优化实验方案。我在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时

4、设置的问题是:我们探究的问题是:我们选择的器材是:我们的操作是:我们的结论是:。以上问题的设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实验过程的认知,有效节约了汇报时间,提高了课堂时效性。由于问题设计开放,学生方案较多,评价时学生各抒己见,为有效开展生生评价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表述能力等。在归纳实验结论环节,设置问题时我逐渐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探究一的结论以填空的形式给出,探究二的结论没有任何提示,在探究一的结论基础上学生通过生生评价很顺利的得出了。在介绍压强的环节我设置的问题如下,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在此基础上开展生生评价,解决此部分问题。整堂课我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问题有放有收,为有效

5、开展生生评价做好了铺垫,通过研究,使课堂问题的设置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四、反思和讨论为使生生评价有效开展,设置问题时要做到:1.问题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应是经过学生努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回答出来的问题,对稍难的问题,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做到层次分明。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后的停顿要适当,教师在提问完毕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3.学生有时一时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4.设置问题要体现问题牵动时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情况从自己最理解的角度作答。问题牵动时问题具有层次性能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时有抓手,符合学生的认知。问题具有开放性能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都能从或简单或复杂的角度作答,体现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问题牵动时侧重层次性还是开放性,从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符合学生的认知。有效设置问题,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能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