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ocx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88KB
约4页
文档ID:532916545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ocx_第1页
1/4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诗歌2.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伤感的心情与处境,体会苏轼豪放词中的婉约词风3.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词风特点.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诗歌学习重点】: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伤感的心情与处境,体会苏轼豪放词中的婉约词风学习难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诗歌学习过程】:一、简介苏轼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代的  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二、了解“乌台诗案”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三、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2. 首字提示法背诵诗歌所谓首字提示法,就是在读熟的基础上,根据每句首字的提示来背诵诗歌,进而两句提示一个字,三句一个字,四句一个字……从而达到熟练背诵的效果四、 品读赏析一)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二)思考理解词作的内容1.上片开头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归纳:“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归纳: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有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4.总结:本词的写作特色和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五、 感悟提升学生练习朗诵、吟唱诗歌以小组为单位,在体会作者情怀的基础上,充分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练习吟唱六、 课后拓展《前赤壁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课后请找到这些作品,反复诵读,体会苏轼在这几首词中的内心情感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五、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启示: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其他材料: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2.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托物言志、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

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