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播音发声第一单元 播音发声概说一、学习播音发声的意义与方法意义:①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使声音对于表情达意具有更强的适应性② 学好语言发声艺术,能够增加语言发声的清晰度和感染力③ 运用语言发声艺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音质和美化音色④ 学习语言发声的知识,能够使人懂得嗓音保健的方法方法:明确专用概念,把握整体状态主动听音分辨,学会自我判断运用感觉记忆,进行反复练习积极调动意念,细心体会气感 找到准确位置,强化发声力点二、 播音对声音的基本要求 播音工作对吐字的要求可以归纳成这么几个内容:“准确、清晰、圆润、集中、流畅、(富 于变化)”准确,指的是字音准确、规范,也就是字正,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清晰,指的是字音清晰,这也是播音发音的一大特点圆润,说的是要有比较丰富的伴音共鸣、悦耳动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腔圆”了,这是对 吐字的审美要求,是我们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播音发声当中所追求的境界集中,指的是声音集中流畅,流畅是说我们发出的每一个字音、每一个音节都是融汇在语流当中的,听众观众听的 不是一个一个单独的音节,而是通过语流来获取信息受到感染,所以要求我们吐字规音必须 灵活自如、轻快流畅。
三、 发声基础1、 发声的生理基础① 动力系统一一由肺、气管、胸廓以及隔肌、腹肌等器官和相关肌肉组成② 声源系统——主要指喉和声带③ 成音系统一一即共鸣系统,声道在喉以上主要有喉腔、咽腔、口腔与鼻腔;喉以下有胸腔2、 发声的物理基础①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②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的振动幅度大小决定的③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他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持续时间④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和本质音色决定于声波的含量不同音色产生的因素主要有:①发音体的不同②发音方法不同③共鸣器形状不同3、 发声的心理基础 播音发声不同于一般的言语发声过程,它涉及到听觉机制产生的一系列信息在神经、大脑中的反应和感知,这是发声的心理基础四、 播音发声的特点播音发声的特点是,以实声为主的虚实结合,声音清晰圆润;声音变化幅度不大,但层次丰 富,表情达意准确;接近口语用声,状态自如,声音流畅播音员和主持人发音吐字的综合感觉:声音像一条弹性的带子,下端从下腹拉出,垂直向上, 至口咽腔,沿上腭中纵线前行,受口腔的节制,形成字音,字音好像被“吸着”而“挂”在 硬腭前部,由上门齿处弹出,流动向前第二单元 呼吸控制一、呼吸的重要意义 气息控制能力的强弱对播音员和主持人来说十分重要。
人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稳,比较浅 播音的气息变化很多,日常呼吸是远远不能满足播音工作需要的,播音员必须通过学习锻炼, 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气息控制能力二、播音对气息的要求 稳劲、节省、持久、自如、协调就是能够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调节气息,气息顺畅均匀、 深浅适中、运用自如人的呼吸气管是由呼吸道、肺、胸廓和有关肌肉、横隔膜和腹部肌肉组成的 呼吸方法一般可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气吸的比较浅而且少,腹式呼吸气虽然能吸得比较深,但是进气量不够大,而胸腹 联合式呼吸法呢是胸腔、横隔膜及腹部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得到合作,不但扩大胸腔的周围 径而且扩大胸腔的上下径,因而能够吸入足够的气息,气息的容量大另外由于能够稳定的 保持住两肋及横隔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有利于形成对声音的支 持力量,这种呼吸方法容易控制呼吸,而且具有容易操纵和支持声音的能力三、播音发声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胸腹联合式呼吸总的感觉:随着气流从口鼻同时吸入,两肋向两侧扩张,同时腰带感觉渐紧, 小腹控制渐强呼气时,保持住腹肌的收缩感,以牵制隔肌与两肋使其不能回弹随着气流 的缓缓呼出,小腹逐渐放松,但最后仍然要有控制的感觉。
而隔肌和两肋则在这种控制下, 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一)吸气的要领 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的建立,应首先从吸气的练习开始,在吸气过程中,要调动胸廓 的吸气肌肉、膈肌和腹肌积极运动,使之参与控制,并有效地扩大胸腔容积,增加吸气量 吸气的基本要领如下:1. 吸到肺底 以吸到肺底的感觉,引导气息通达体内深部,使膈肌明显收缩下降,有效地增加进气量2. 两肋打开 吸气时,应在肩胸放松的情况下使下肋得到较充分的扩展,此时,膈肌与胸廓的运动产 生联系一般感觉两肋的打开,以左右的平衡运动为主,尤其后腰部感觉较为明显3. 腹壁“站定” 吸气时,在胸部扩张的同时,应使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上腹壁保持不凸 不凹的状态二)呼气的要领 有声语言是在呼气的过程中发出去的,因此对呼气的控制是整个呼吸控制训练的重点 呼气的练习要把握这样一个过程:第一步要掌握呼气的稳劲状态;第二步是锻炼呼吸的 持久力;第三步是训练呼气与发声“挂钩”掌握调节方法,使呼吸运动自如1. 稳劲稳劲状态是通过呼吸两大肌群的对抗产生的2. 持久 一口气能维持较久,发出较多音节,以及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是所谓气息持久 的两层含义,它们对于语言表达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3. 变化 语言的表现力是靠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要依赖 于富有活力的气息运动因此在获得稳劲、持久的呼吸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掌握 运动着的气息的控制规律,做到能随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三)换气的要领 气息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及时不断地补充,才能持久地发挥动力作用换气必须注意 以下几点:1. 句首换气 除了句中的气息补充外,全句结束后都需另行换气,此时需注意不要马上进气,而是在 下句开始前进气,否则会破坏句子间的感情转换,并给人以急促感2.换气到位 换气时“丹田”及下肋的感觉可以时大时小,而不能时有时无,不能因换气而改变呼吸 方式3.换了就用 吸气后要马上使用,非感情需要不要作较长停顿,否则体内感觉消失,力量也就松泄了4. 留有余地 吸气应适度,并非越多越好,一般情况吸到七、八分满就可以了,吸气过满会导致僵持使用中的气息应有所储存,即使到该换气时,体内还应留有部分余气,如果等用完了再吸, 就会使人感到声噎力竭5. 无声吸气 用声时,小腹保持控制状态,胸腔形成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球,这样气息一有欠缺,便会 在语言的顿挫中,得以“自动”、及时、无声的补充播讲时多为快吸慢呼,因此保持上述状态并学会偷气、抢气是十分重要的。
补得及时才 会用得从容在播讲中,气息的补换是利用语言的停顿进行的补换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 三种,即:(1)偷气,即短时无声地吸气;(2)抢气,可以不顾及有无声音的吸气;(3)就气,虽有停顿,并不进气,而是调动体内的余气进行贴补其中偷气是最常用的方式四、呼吸控制的训练1、 呼吸肌的训练①腹肌的锻炼:a.腹肌爆发力的锻炼;b.腹肌各部分肌肉灵活配合的锻炼;c.腹肌与呼吸、 发声主动配合感觉的锻炼②控制膈肌能力的锻炼:a.膈肌弹发;b.膈肌弹发喊操口令2、 胸腹联合式呼吸基本状态的训练①体会日常生活中呼吸肌的运动配合;②以慢吸慢呼方式体会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的基本状 态;③延长呼气控制时间的练习3、 扩展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能力的训练①慢吸慢呼的训练:②快吸快呼的训练;③快吸慢呼的训练4、 呼吸控制运动状态的训练①结合声调训练;②结合绕口令训练;③结合格律诗训练5、 换气训练①换气的要领;②换气的基本方法;③结合播报名单、新三字经、家政四字歌做换气练习; ④新闻性稿件中一些长句子播读时的换气训练第三单元 口腔控制咬字器官和吐字归音一、咬字和咬字器官 由肺呼出的气流通过声带发出声音,经咽腔到达口腔,在口腔内受到各种节制而形成了不同 的字音。
这个节制的过程我们叫做咬字的过程而口腔内对声音起节制作用的各个部位,就 是咬字器官咬字器官包括双唇、舌舌又可以分为舌尖、舌叶、舌面和舌根吐字器官还有上下齿、上 下齿龈、上腭,上腭包括硬腭和软腭以及下腭等等在咬字器官当中唇和舌在形成字音的过 程当中,动作是最积极的,它们起的作用也最大二、吐字归音 汉语言结构特点; 吐字归音的要领:出字有力,叼住弹出;立字饱满,拉开立起;归音弱收到位,趋势鲜明 枣核形:它是指头、腹、尾俱全的音节吐字的状态而言,字头叼住弹出,字腹拉开立起,字 尾到位弱收,合起来成为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三、咬字器官互相配合的要领1、打开口腔 打开口腔要有提起上颚的感觉,同时下颚要放松,上颚的提起和下颚的放松可以适当加大口 腔容积,为字音的来开立起创造条件这个状态是通过“提起颧肌,打开牙关,挺起软腭,放松下巴”来实现的2、力量集中 咬字器官力量的集中是使声音集中的重要一环而咬字器官力量的集中主要表现在唇和舌 上唇的力量要集中到唇的内缘,集中到中央三分之一处 舌的力量集中,发音过程中舌体要取收势3、应明确声音发出的路线和字音着力位置 声音应该沿软腭、硬腭的中纵线推到硬腭的前部,这条中纵线,即使声音发出的路线。
声挂前腭:由喉发出的声束经咽腔沿上颚中纵线前行,向硬腭前部流动冲击,从而使字音有 挂在硬腭穹窿前部的感觉,并由上唇以上的部位透出口腔口腔控制训练一、简述口腔控制二、口腔控制练习1、口部操——唇舌力量的练习唇:喷、咧、撇、绕 舌:刮舌、顶舌、伸舌、绕舌、立舌、舌打响、捣舌2、字头出字叼住弹出的练习声母与单元音韵母拼合练习:ba de bi bu qu 声母与不同唇形单元音拼合练习: b: ba bi bu f: fa fu 同声母双音节词语练习:b:八宝把柄败北帮补p:澎湃泼皮批判乒乓 根据声母的七个发音部位选择绕口令,练习叼住弹出的力度零声母音节的吐字练习3、字腹拉开立起的练习 字、词练习;打开口腔的练习;改善音色的练习;拼读练习;以韵母练习为主的绕口令4、字尾归音弱收到位的练习吃字”现象,除了指声母发音叼不住、某些字的韵腹丢失之外,也指字尾处理不当而丢失 音素的现象5、整个音节形成“枣核形”的练习 “枣核形”是一种比喻声音是看不见的,但“枣核形”的意念,有助于我们在音节发音时, 把握各部分口腔控制,形象地显示了出字、立字、归音这个吐字归音的全过程第四单元 喉部控制喉的结构喉由软骨支架、肌肉、韧带和纤维组织膜等构成。
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等对发声有直接意义制声机理一、声音的产生 气息由下向上的定向输送过程中,声带产生了开—闭—开—闭的周而复始、连续开闭的高速 运动,声带颤动,空气产生了疏—密—疏—密的变化,声波就此形成二、声音的变化1、音高的变化 音高及其变化,是指基音的频率及其变化在保证音色和谐的前提下,人支配自己的音调发 生高低变化的能力范围,在艺术发声中称为“音域”音域的宽窄,是发声能力的重要标志 之一2、音量的变化 音量及其变化是指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3、音色的变化 音色是指在相同音高和相同音量的前提下,一种声音所具有的本质性征 包括两个具体概念(语音音色和嗓音音色)和一个相关概念(声音色彩)4、音长的变化 音长的变化是由声带振动时间长短决定的,与声带振动的状态并无直接关系喉部控制要领一、喉头相对稳定 喉头位置的调整要通过对喉外肌的控制来实现,可采用如下步骤和方法来实现:1、有意提起、降下喉头,反复进行,使其灵活自如2、用手指弹击甲状软骨板,确定基准位,喉头垂直位移的训练以此为中心点3、发音时,舌位的高低、前后及口腔的开合都会连带喉头上下移动,比如在发舌位偏高或 偏前的元音时,喉头往往自然上提,相反情况下则自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