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doc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4.50KB
约41页
文档ID:532798067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doc_第1页
1/4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第一章 绪 论一、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点1、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文化之交融渗透2、 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3、 理论及实践的有机结合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先秦、秦汉,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4) 近代和现代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整体观念 (1)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2、 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 精气学说1、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二、 阴阳学说(1) 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2)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3)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4)阴阳的消长平衡消,即减少;长,即增加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 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沉降、肃杀 、收敛 5)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3)事物的五行归类 1)归类的方法: a.取象比类法: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然后进行比较,将相互类似的事物归成一类。

如;东方与木:日出东方,东方乃太阳升起的地方,木有升发特性故东方归属木 b.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事物的特性(或五行归属),推测联系与已知事物有较为密切的事物,然后归纳在一起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与目因此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2)常见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b.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 c.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 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b.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c.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4)相乘、相侮解释疾病的某些病理现象 a.五行的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母子相及: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第一节 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2.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2.精的施泄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 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1. 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2. 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3. 肺为生气之主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3)脏腑之间的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