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及赏析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94KB
约2页
文档ID:532649518
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1/2

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及赏析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假如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注释】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⑶假令:假使,即使⑷簸却:激起⑸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⑹余:我大言:言谈自命非凡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议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作品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遨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假设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梦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竭力夸大大鹏的神力。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答复:“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外表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挖苦,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