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安”、“固”、 “全”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移情于物的写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以读解文,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重点 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 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一、导入 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煦暖,微风轻拂,有一对朋友在濠水的桥上进行着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不错,这对好友就是庄子和惠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有名的论辩,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课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二、走进课文(一) 结合课下注释,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2)学生齐读;(3)分角色读二)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给文章画出朗读节奏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分钟讨论)三、翻译课文(学生讨论) (一)、整体翻译课文(二)再次阅读课文,通过提问感知文意(教师提问、学生探讨)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班级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 ,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四、深入理解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
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五、总结全文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六、教后所感 1、整体感知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人物内心情态 3、讨论辨析环节,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