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上)复习思考题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 1.矢状面:即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2.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具有的反应能力或特性3. 内环境:(人体绝大部分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细胞直接的生存环 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4.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 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5.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向其原先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6.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加强控制部 分的活动(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二、问答题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④生殖2. 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答:细胞、组织的代谢不断消耗营养物质,产生代谢产物;而机体通过消化道不 断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又通过肾脏不断地将各种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随 尿排出,从而维持内环境中水、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P5最后一段任取 一个例子)3•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①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② 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广泛而持久③ 自身调节:范围和幅度都比较小,其生理意义不及神经与体液调节,但是对于局部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着重要的意义4. 试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
答: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二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一、名词解释1.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 80%由线粒体提供, 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2.溶酶体:是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形成的球状小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 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3. 骨单位:又称哈弗氏系统,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内起支持、营养作用的结构单位4. 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光镜下,细胞扁平不规则,有突起;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 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旺 盛成纤维细胞可产生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及基质5.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是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不规则;细胞核小,着色深;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微绒毛; 8细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呑饮小泡、残余体以及微丝 和微管等6.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由两个1/2明带和一个暗带构成,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7.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8. 肌质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9. 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神经原纤维是由神经丝和神经微管成束排列而成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还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10.尼氏体:位于胞体和树突内,光镜下呈嗜碱性斑块或细粒状结构;电镜下由 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功能:合成结构蛋白, 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11.单纯扩散:脂溶性(疏水性或非极性程度高)而分子量小的溶质分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12.易化扩散:细胞膜对带电离子和分子量稍大的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都是 不通透的这些物质需要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才能顺浓度梯 度或电位梯度跨膜扩散,这种由膜蛋白介导的被动转运称为易化 扩散13.主动转运:细胞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 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14•阈值:也称阈强度,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 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15.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16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称为去极化17.复极化: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二、问答题1 •单层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各分布在哪些器官?答: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和子宫等腔面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角化的:皮肤表皮2•试述软骨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
答:根据软骨间质中纤维种类和含量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 W和弹性软骨3•长骨骨板的排列方式有哪几种?答: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4•试述骨骼肌与心肌纤维光镜下的结构特点答:骨骼肌:细长圆柱状没有分支 肌浆:嗜酸性,横纹明显 肌核:多核,位 于肌膜下 心肌纤维:形态:短柱状,有分支细胞间连接结构为闰盘 肌浆:横纹不 及骨骼肌明显 肌核: 1--2个,卵圆,居中5. 简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答: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其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是神经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在结构上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 突和轴突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6.各种感觉神经末梢的功能答:①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刺激②有被囊神经细胞:(1)触觉小体:感受触觉( 2)环层小体:感受压觉和振动觉(3)肌梭:感受肌纤维伸缩变化,并对调节骨骼肌的活 动发挥重要作用7. 试述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功能答:物质的跨膜转运功能是细胞维持正常代谢、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可分 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不需要消耗 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根据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是否需要 膜蛋白的帮助。
被动转运又分为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细胞消耗能量,将某 种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成为主动转运根 据能量形式不同,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8. 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即“外正 内负”产生原理: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2•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上会发生一次迅速的而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产生原理:当神经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被激活而迅速 开放,随即又关闭,从而导致Na+、K+等先后发生跨膜移动,形 成动作电位的不同组成部分9. 何谓阈值、阈电位?在反映细胞的兴奋性时,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阈值:使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当增加刺激强度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上的电 压门控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这个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区别: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越小,细胞越容易兴奋,兴奋性越高;反之 细胞不容易兴奋,兴奋性低。
阈值大则表示兴奋性低,小则表示兴奋 性高个人总结,可能有点罗嗦了)10. 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其兴奋性产生怎样规律性改变?答:绝对不应期/兴奋开始后较短时期兴奋性几乎为 0相对不应期/兴奋性渐恢复,阈刺激从很大到正常超常期/兴奋性较正常高,低于阈刺激可兴奋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11. 何谓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其中的关键因子、结构基础是什么?答:当肌细胞发生兴奋时,首先在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然后再发生肌丝的滑行,肌小节的缩短,肌细胞的收缩反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关键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管结构12、 实验条件下,给予骨骼肌一串刺激,可能会出现哪些收缩形式?条件分别是什么?答: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强直收缩产生基础:骨骼肌受刺激而兴奋时,其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甚短,约为1 ms,故能接受高频刺激不断产生新的兴奋和收缩;而机械收缩过程可达100 ms以上,故新的收缩可与前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都很强2.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具有较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是尚未成熟的细胞,可以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
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血浆: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5.血清:被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6.血沉: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7.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8.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 现象9. 血液凝固:血液有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0.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的统称11. 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2. 交叉配血试验:将红细胞与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从而确认血型的试验二、问答题1. 试述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答: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主要功能是:作为载体运输一 些低分子物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布;参与生理性 止血过程;参与集体的免疫功能;营养作用等2.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意义有什么不同?答:血浆晶体渗透压由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意义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 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形成,意义是调 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血容量3. 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液主要有多种运输功能,免疫和防御功能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作用。
4•简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影响成熟的因素及其生成的调节答:生成时:胚胎时期肝、脾和骨髓,出生后红骨髓是主要场所;原料:血红蛋 白;影响成熟的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 ;生成的调节:主要受促红细胞生 成素和雄激素调节5.各类白细胞的生理作用有哪些?答:中性粒细胞吞噬炎症区域的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反应和杀灭寄生 虫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主要的作用是参与集体过敏反应;单核细胞发育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并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清除变性血浆蛋白和衰老或损伤的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加工和处理抗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分泌生 物活性物质等作用;淋巴细胞具有主要免疫功能6.叙述血小板的生理作用答:血小板主要有参与止血、促进凝血、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等作用 7.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有什么不同? 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纤维蛋白的形成8. 何谓血型?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临床上输血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答: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 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成四种类型;要严格遵守血型相合、配血相 合的输血原则。
第四章运动系统一、 名词解释1. 椎间孔: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2•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3•翼点: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的会合处4•椎间盘:位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5. 腱鞘: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二、 问答题1. 试述运动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答: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