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表达于他的《新乐 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 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 从而到达“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也即《新乐府序》中 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 的核心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 矣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 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如《新乐府序》:“其辞 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伦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专信也;其主 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如《策 林》:”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補察之义废矣。
强调内 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新乐府序》云:“其辞 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藏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 也 ”所以, 他“不务宫律高, 不务文字齐”, 力求做到平易通俗, 音节和谐婉转影响:一方面 有积极意义:白居易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 事得诗歌更更加接近社会现实, 以至于干预政治 这一理论是对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 也是对杜甫为实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有局限性:过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和挖苦功能,无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 审美功能和悦乐功能, 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因评价标准过于狭严, 导致大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被排除在外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在《与元九书》中将其诗歌分为 讽喻、閒适、伤感、杂律四类 其中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分雨是与閒适诗, 他表达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 閒适诗:意在“独善其身”, “知足保和, 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閒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 对生活的满足 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和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为人称道。
但诗中表现的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 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更符合后世文人的心理, 影响更为深远 讽喻诗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 内容有四:一是及时反映土地和赋税问题, 表达对臣民的深切同情, 如《重赋》《红线毯》《缭绫》等 二是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 如《伤宅》、《歌舞》、《买花》、《卖炭翁》、《宿紫阁村》等 三是宣扬爱国主义, 反对侵略战争 如《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 四是妇女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 如《上伤白鬓人》、《母别子》等篇二: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 实、尚通俗,走上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 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风,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首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 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如有名 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
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 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实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 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 则更欣赏杜诗通俗化的倾向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籍、王建、元、白等人由于诗风 相近,成为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 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作诗2800 余首,有“诗王”之称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 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类表达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 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 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 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 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一 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 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 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 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契丹国王亲 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 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 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 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 人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 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等。
二、白居易诗歌的风格〔一〕通俗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叫做通俗 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苏轼评之曰“白俗”,王安石评之“白俚”高棅在《唐诗品汇总 序》中美之为“务在分明”清代的沈德潜称之为“浅易”、〔《说诗晬语》〕“平易近人” 〔《唐诗别裁评语》〕,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 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白居易的通俗,是经过修改加工的产物白居易的 好友、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张籍的诗,也平易晓畅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看似寻 常最奇崛,成则容易却艰辛这就说明,通俗是来之不易的在唐代诗人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提倡通俗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他俩是诗友,又是挚友,世称 元白他们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们主张通俗,就大大促进了中唐诗歌的改革特别 是白居易,影响最大他的《与元九书》,可以说是中唐诗歌改革的纲领其中,生动地描绘 了他的诗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巨大影响上至王宫贵族、达官显要,下至黎民百姓,贩夫歌 伎,无不喜诵白诗为何白诗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 俗那么,通俗的特点究竟何在呢?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 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 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新乐府序》〕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 “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言必有据,形式须流利畅 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 算到达了极致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 同根据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 是坦直真率,“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简言之就是:质朴、率 真、切实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所提倡的通俗,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唐诗歌发展 史上的巨大潮流白居易不仅在理论上提倡通俗,而且在创作上也实践通俗他的《秦中 吟》、《新乐府》就是推行通俗诗风的力作通俗既追求艺术表达的浅显,又追求思想内容的深刻因此,它浅而深,而不是浅而薄它浅 中藏深,寓深于浅浅,显示出它的通脱、俗拙;深,说明了它的深刻、充实叶燮《原诗》 云:白居易的“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显薛雪云:“元白诗言浅 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这都道出了通俗的妙处言浅意深,平易近人,是 通俗的最高境界。
俗有通俗和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通俗,俗不可耐是庸俗唐代许多民歌都 通俗而有情致,是诗人学习的范例白居易和他的诗友元稹、张籍、李绅、刘禹锡都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如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可见通俗的诗是不卑 俗也不浅薄的在诗歌批评领域里,“俗”是一个应用对象十分宽泛甚至随意而且随时间间距而变动、随评价 者的趣味和古典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负面评语接近世情、内容普通、情调不高的被称为俗, 新兴的、特别是有民间下层背景的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俗,使用过多、老套的形式和手法也被称 为俗任何形式和手法,任何题材,只要在评论者看来使用不当,太冒险或太一般,都可能被 视为俗气鲍照曾被齐梁人视为俗,李白、杜甫也曾被宋人视为俗,其他小一些的诗人更不必 说了白居易诗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用语流便,平常事、口头语、眼前景,意 到笔随,“称心而出,随笔抒写”,意深而词浅,很少使用典故僧惠洪《冷斋夜话》甚至 说,白居易诗成之后,“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此话虽不能视为信谈,但至少可以说 明白诗的通俗平易应该指出的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平易晓畅,是千锤百炼后到达的一种艺 术境界,并非信手拈来,正像赵翼所说:“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刘熙载《艺概•诗概》也曾经指出这一点:“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 难, 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 此境良非易到 ”宋人周必大也曾经指出:“香山诗语平 易, 文体清驶, 疑假设信手而成者 闲观遗稿, 则窜定甚多 ” 由此可见其良苦的匠心 而 袁枚的“平淡”也并非矢口而道, 他所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 惨淡经营之后的不经 意元、白之诗, 之所以能风行天下, 雄视百代, 同诗人锤炼字句有关 因此, 元、白之通俗, 绝 非粗制滥造, 而是千锤百炼的 在锤炼过程中, 诗人尽量采用民间语言, 以口语入诗, 并对口 语进行加工改造, 惟求词能达意, 明白晓畅 所以白诗能够雅俗共赏 俗与雅, 没有一道不可 逾越的鸿沟, 而是相反相成的 要俗中有雅, 雅中有俗, 有雅有俗, 方为上乘 元白之诗, 就 是如此《长恨歌》 就是这样的作品 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 下至黎民百姓、凡夫俗子, 无不喜爱 故吏部、礼部选举人才, 常以白居易的诗为评判的标准, 而广阔的人民则以会吟咏 白诗为荣, 连长安的歌伎都以会吟诵白诗而抬高了身价 由此可见, 白居易的诗风是俗中有 雅、雅中元、白之通俗, 绝非粗制滥造, 而是千锤百炼的。
在锤炼过程中, 诗人尽量采用民间 语言, 以口语入诗, 并对口语进行加工改造, 惟求词能达意, 明白晓畅 所以白诗能够雅俗共 赏 俗与雅, 没有一道不可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