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文学接受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的三点一般知识点:文学接受 审美与非审美 文化市场 文学消费的对象和主体重点:文学接受的性质与作用难点: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性质和作用一、文学接受的涵义文学接受是指接受者接纳、占有、消化或评论、拒绝、摈弃文学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的活动它是一种带有主动创造性质的阅读活动传统的文艺学理论把文学接受活动称之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其实,文学欣赏只是文学接受的方法之一文学接受包含了文学欣赏,文学欣赏则不能包含文学接受文学欣赏一般专指对优秀文学作品在欣然愉悦中单纯地鉴赏,文学接受则指对一切作品的一切方面的接受反应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在于欣赏和理解作品,始终带有被动的含义,文学接受把阅读当做一种主动的创造活动文学欣赏是欣赏者在愉悦的欣然的心态中与作品发生的一种亲和关系的阅读现象,而文学接受是接受者与作品发生的种种复杂关系的综合文学欣赏的性质是审美,而文学接受的性质包含审美与非审美二、文学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具有共同创造性质和审美与非审美性质,下面分述之:1.共同创造性质作者创造出来的产品称文本,被接受者接受了的文本则称作品《红楼梦》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文本,脂砚斋的评注与阐释所形成的“脂评本”是作品。
文学接受的重点在于“接受”二字所谓“接受”就是接受者接受文本传递出来的信息接受理论创始人尧斯指出,接受本身便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作家的创造完成后,作品还没有最终形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活动才能使之实现作家创造出来的文本如果不经阅读和接受,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生命只不过是装帧好了的白纸黑字,只有接受者阅读了、参与创造了才是作品作家创造出来的文本是留有意义空白或意义不确定的结构 这种文本的空白,有形象意义或文本主题的空白只有通过接受者的阅读补充文本的意义空白或赋予文本无穷的意义,文本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一部有生命和有价值的作品是作家与接受者共同创造出来的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首诗《国风·关睢》,仅仅八十个字,但接受者的意见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政治讽刺诗;是提倡一种伦理理想的政教诗;治国大纲;道德楷模的赞歌;贵族贺婚诗;“男恋之情”;还有认为是歌颂农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贺婚歌短短的一首诗说了二千多年,还是说不尽,道不完这种情形恐怕连诗作者本人也难以预料正是由于有了诸多的解释途径,这首诗一下子变得兴味盎然起来这种令人迷惑的文学接受现象,是由于接受者的个性、人生阅历、教养层次、阶级地位、民族等不同,他们会对同一文本留下的意义空白进行不同的补充,从而与诗作者共同创造出一首千古不朽之作。
2.审美与非审美相并存的性质前面说过,文学欣赏与文学接受的性质不同在于,文学欣赏的性质是审美,而文学接受的性质是审美与非审美并存所谓文学接受的审美,就是文学接受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入文本中所描写的文学艺术世界,被那个世界中所饱含浓郁情感的意境所吸引,从而发生一种情绪上的反应,或快适、或愉悦、或兴奋、或激昂、或悲哀、或愤怒……总之,接受者被感动了,被感染了 文本这种从情绪情感上打动接受者、感染接受者、给接受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反应,就是文学的审美反应从接受者方面来说,接受者应像作者对待生活一样,调动起以情感为中心的一切审美心理机制,不但用头脑,而且用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和深入到文本的审美现实的一切方面和一切层次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就写到了林黛玉的审美反应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 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 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黛玉从“偶然两句吹到耳内”,到“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从“不觉点头自叹”,一直发展到“心动神摇”;又“从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到“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黛玉为戏文所感染,从而情绪发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应,这就是审美的接受非审美的接受指的是接受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始终以理智的眼光来接受文本所描写的内容。
接受者对文本所持的态度是非审美的,他们的注意力也在文本的非审美方面,甚至把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当做非审美的因素来观照譬如:有的接受者在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后做出这样的接受反应,认为杜甫在诗中把贫穷农民的孩子骂为“盗贼”,把自己的孩子称为“娇儿”,可见杜甫的阶级感情是属于地主阶级的,与贫苦的农民阶级是对立的;又如有的接受者阅读《红楼梦》则从医学的角度,详细地说明了林黛玉患的病是肺结核,在十八世纪的中国,这种病是不治之症,所以,从卫生的观点看,她是不适宜结婚的,贾宝玉最后要与身体健康的薛宝钗结婚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接受者则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明贾母教孙、贾政教子的失败的原因,来对照检查当今父母们教子的经验与教训,等等诸如此类的阅读反应都属于非审美接受三、文学接受的作用文学接受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接受不仅决定文本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价值,而且还影响文本的再生产文学接受史大量的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卡夫卡生前他所创作的文本并不受到文学接受者的认同,因此,当时他在文学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他的文本也显示不出应有的价值,当然也影响到他的文本的再生产。
这种文学接受的结果也影响到作者本人因此,他曾留下遗嘱,要求将他全部的文本,包括他的手稿统统烧毁但他的好友、遗嘱执行人勃洛德违背了他的意志,整理出版了他的全部手稿和文本正是他的朋友的接受——阅读、整理、出版扩大了卡夫卡文本的影响,使得他的文本在二战后广泛流传,对欧洲一些现代文学流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确定了他与他的文本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价值,这种地位与价值大大地刺激了文学文本出版商的生产欲望和更多的读者阅读卡夫卡文本的需求,因而就出现了大量再生产卡夫卡文本的现象又如,我国“文革”十年期间,有一些文本由于其顺应当时的形势,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曾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文本然而,由于文本中存在着严重的极左思潮的影响,随着时代推移,文学接受者对它们的阅读接受的反应是冷漠的或者否定的,这就使这些文本消声匿迹,出版商也不再愿意再生产这些文本了2.文学接受者对作者所创造的文本的接受程度可以使作者清楚地看到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分析其中原因,以便在再创作时决定是否保留、加深或修改自己文本的内容和艺术观点由此可见,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八十年代前后出现了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青年诗人创作的一种朦胧诗,不少诗歌接受者说看不懂,连著名诗人艾青也站出来发表了他的接受意见:作诗要使人看得懂,看不懂的作品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朦胧诗人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和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等三篇对朦胧诗的接受文章,从总体上把握当时诗歌创作思潮的全新的变动,把朦胧诗创作现象提高到“新的美学原则”的高度,并充分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对当时文学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些朦胧诗的接受评论无疑对当时的朦胧诗的创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促进朦胧诗的创作与发展,繁荣了当代文学3.文学接受使人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把文学看成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恩格斯的思想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这样描述: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层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401页)可见,就是《德国民间故事书》中的精神家园使劳累终日的农民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小学徒的恶劣的环境变得如此富丽堂皇,并找到了称心如意的爱人。
总之,在文学这个精神家园里,贫困者可以变为富翁,痛苦者可以变得快乐,不幸者可以转为幸福,缺失可以找到满足,疲乏与劳累可以解脱……一切的一切,人类的精神需要都可以从文学这个精神家园找到,人在这种精神满足的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要进入这个精神家园,就必须依靠文学接受这条路径只有文学接受,才使人类到达文学精神家园这个美妙的世界,人的本质也就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得以对象化,人的文化素质也就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得以提高正如卡莱尔说的:“当我们能好好读懂一首诗的时候,我们便都成‘诗人’了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要略》,第233页)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文学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同一切活动一样,必须具有主体和客体两种因素客体即文本,本书前面已设专章讨论,本节要讨论的是文学接受的主体即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条件文学接受者的构成系统别林斯基说过:“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正像读者群不可能没有文学而存在一样,这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一八四0年的俄国文学》,《别林斯基论文学》)文学接受是从阅读开始,因此文学接受者就是读者,文学接受者的构成系统就是读者群的构成或分类关于文学接受者的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也就不同。
而要进行文学接受,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一个文盲要进行阅读而成为一个文学接受者那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觉得应以文化水平为标准而分类,这样对讨论文学接受才有实质性意义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以文化水平为标准,可将文学接受者的构成划分如下:第一类:具有初级文化程度的文学接受者指完全或不完全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在文学接受者的构成系统中比例最大这类接受者的特点是:从接受动机来看,以消遣、娱乐、休息、调节生活为主;从接受的文本内容来看,最喜欢大众性题材,如家庭伦理道德、现实社会问题和武侠、侦探、言情;从接受的层次来看,表层的低水平的;从判别作品的标准来看,主要是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 第二类: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文学接受者指受过初、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在文学接受者的构成系统中比例也比较大,仅次于第一类文学接受者这类接受者的特点是:从接受动机来看,除消遣娱乐外,接受的主要目的是认识社会和人生,寻求精神慰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从接受的文本内容来看,喜欢描写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贴近生活、哲理比较强的题材等等;从接受的层次来看,属比较高的层次,对文本的把握和接受,已超越文本外表层次而初步进入到思想意蕴层次;从判别文本的标准来看,侧重文本的思想性。
第三类: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的文学接受者指受过高等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