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小文人到大文豪的蜕变.docx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76KB
约6页
文档ID:531567409
从小文人到大文豪的蜕变.docx_第1页
1/6

从小文人到大文豪的蜕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游松风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被贬之作群文阅读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中学 王敏一、导学目标:1、 通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游松风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三首诗文,探究苏轼三次被贬的心路历程,感受苏轼文格和人格的升华,见证苏轼从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具有广阔胸怀的大文豪的蜕变2、 学习苏轼随缘委命、苦中作乐的旷达乐观的情怀二、导学重难点品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游松风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深入理解苏轼由小文人到大文豪的蜕变过程三、导学方法诵读法、群文阅读、讨论法四、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上册曾学过苏轼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篇古文师:这篇散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二字,既包含了被贬的无奈,又是作者的自嘲与自豪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苏轼的其他3篇诗文,都是苏轼被贬之后所作我们将通过这3篇诗文,去探究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心灵成长之路师: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

二)了解诗人——少年成名怀壮志,却遇劫波过一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因为个人的才气和欧阳修、梅尧臣等文学大家对他的赞许和欣赏,使苏轼少年成名、名声大噪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师:苏轼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除了自身的才华之外,还离不开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苏轼一生遭遇了三次大的贬谪,分别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我们首先来了解他第一次被贬黄州的经历三)学习第一次被贬之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知背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有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说苏轼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jiè)往京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师: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有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被贬后的苏轼,会有怎样的心境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他被贬黄州后所作之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探究竟。

2、解诗题(1)卜算子:词牌名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和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词牌决定了一首词的格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长短韵律2)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题目黄州: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之地;定慧院:一个年代久远的寺庙,苏轼初到黄州寓居之地3、诵诗句懂诗意(1)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诵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全班齐读3)结合书上注解,理解诗句4)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就说哪句)(5)明确:弯弯的月亮挂在疏落的梧桐树梢,漏壶的水早已滴尽,原来已经到了夜深人静时了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黑夜中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却又频频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它在寒冷的树枝间飞来飞去,却始终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甘愿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度过这寂寞凄冷的夜晚4、悟诗情师:联系“乌台诗案”,说说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苏东坡怎样的心境?明确:孤独、凄清、惊惶、委屈、无奈、清高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明确: 孤独凄清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独往来、孤鸿、寒枝、冷惊 惶 ——惊起却回头 委屈无奈 ——有恨无人省清 高 ——桐、不肯栖5、总结: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

他远离朝廷、远离亲友,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他写下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喻怀,表达了被贬的惊魂未定、孤寂冷清,以及高洁的志向和对理想的坚守这首词将一个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孤寂失落的内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此时的苏轼,还具有小文人的酸腐和执拗之气,还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之中 当然,苏轼并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黄州这篇土地,让苏轼的眼光渐渐变得开阔起来在这里,苏东坡这个名字开始响彻千年中国历史;在这里,苏东坡寄情山水,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有名的诗篇,他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可是,命运给了他第二次打击四)品读苏轼第二次被贬之作——《记游松风亭》1、背景:元佑八年,高太后驾崩,宋哲宗正式亲政由于之前一直是高太后垂帘听政,哲宗敢怒不敢言,亲政后便将积压多年的怨气迁怒于太后身边的元祐党人,苏轼首当其冲宋哲宗一连下了四次诏命,将苏轼一贬再贬,贬到了惠州这次被贬,意味着苏轼已被朝廷彻底放弃,丢弃到了穷乡僻壤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呢?与第一次被贬黄州相比,他应对人生苦难的心态有没有改变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他在惠州所写的散文:《记游松风亭》,一探究竟。

《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注释 纵步:放开脚步 就:接近、趋向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3、 师:自由朗读文本,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然后同桌交流讨论:这篇散文表明了苏轼怎样的心境?4、 总结:苏轼游松风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摆脱自我限制,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而获得自我解放,也完全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就眼前这个样子,又有什么不好?在惠州这片土地,苏轼不再像被贬黄州一样内心惶恐不安,他看穿了忧患,安之若素,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不仅关心和帮助百姓,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和《蝶恋花∙春景》等著名的诗篇此时的苏轼,文格和人格都又得到了新的升华:由第一次被贬的失落孤独到现在的自由旷达可是,老天爷并没有放过这样一个乐观旷达之人。

五)品读苏轼第三次被贬之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背景:在惠州居住了三年左右的苏轼,又接到朝廷下达的第五封诏命,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被贬到当时最边远、最险恶的蛮荒之地——儋州,就是海南岛,被人们称作“天涯海角”的地方这时苏轼已是一个62岁的老人,垂垂老矣还要到那么荒僻的地方,他心中认为自己已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便将家人留在惠州,只带小儿苏过一人前行2、师:在真正面临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有没有先前那样自由洒脱呢?苏轼又是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这次苦难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前往儋州所写的七言律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3、 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4、 小组讨论:结合译文,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态?5、 总结:在儋州,苏轼不仅随缘委命,而且苦中作乐。

他被贬儋州期间,办学堂、教授学生知识、传播文化;他勤于著书,共创作了诗歌174首,散文、赋、颂、铭等156篇,还向朋友借了千于卷图书,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的著述此时的苏轼,已经放下名利、看清生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他,已经由一个关注自我的小文人,真正蜕变成了拥有广阔胸怀、造福地方百姓的大文豪六)总结提升师: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中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一贬再贬的人生磨难,造就了苏轼不朽的人格,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辉煌他的坎坷而又精彩的一生,多少能给我们一些感悟和启示,谁来分享分享自己此刻的感受和想法?师:愿在座的同学,即便遭遇人生坎坷,也能像苏东坡一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七)拓展阅读课后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康震的《康震讲苏东坡》,去了解一个形象更为丰满的苏东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