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晚清通才刘鹗的双面人生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47KB
约7页
文档ID:531540004
晚清通才刘鹗的双面人生_第1页
1/7

晚清通才刘鹗的双面人生通才者,通晓各个知识领域的人才也人生有限,要成为通才委实不易晚清时代, 就出过这么一位通才他就是刘鹗,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长于文学,并在算学 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 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胡适先生曾概括刘鹗的一生,称其“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辨认 三是请开山西的矿,四是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胡先生没有提到刘鹗的另 一件大事,即他还写过令他名垂青史的《老残游记》刘鹗 作为罕见通才的刘鹗涉猎了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还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 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 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集《铁云诗存》等然而,刘鹗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精明强干的他屡遭官场陷害,同时又因为他贿 赂官员,给世人留下了“反腐作家也腐败”之讥他参与洋人开矿等事情,又被民 间直呼为汉奸其双面人生,令人唏嘘不已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 之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全书共 20 回,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 13 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 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刘鹗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 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 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 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 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曾赞之:“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 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 10 月 18 日生于江苏六合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宦人家, 其父刘成忠与李鸿章是同年进士,后来曾任京中御史、河南知府与道台刘鹗是家 中最小的孩子,七岁读书,从小散漫,聪明过人,喜杂学,什么医学、数学、乐律 方技、词章等,学一行精一行,唯独对科举之学不感兴趣光绪二(1876 年)五月 赴苏州,秋至南京应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终榜上无名科举失意后的刘鹗,从此便无意仕途,热衷于经商作为官宦子弟的刘鹗要去闯风 险甚大的商海,这在当时也算是惊世骇俗之举。

但刘鹗说干就干,先后在淮安开过 烟草店、在扬州开过诊所、在上海开过印刷厂,但是开一家赔一家,他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如此蹉跎到了31 岁(1887 年),他的人生际遇终于来了黄河在历史上频繁决溢,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历朝历代治理黄河始 终是一大难题这一年,开封、郑州段黄河决口,几位治河官员都束手无策,清政 府调来了广东巡抚吴大澄吴大澄与刘鹗的父亲刘成忠有旧交刘成忠曾在开封当 过知府,还将自己的治河经验写成了书,叫《河防刍议》刘鹗受其父之影响,从小 喜好水利,并认真研读过父亲的此书,他认为这是一个自己施展身手的好机会,必 须抓住于是,刘鹗果断地关闭了自己在上海的印刷厂,打点行李北上投奔吴大澄,出任河 督局提调官,投身于治黄大业果然不负所学,刘鹗治黄很有一套,他以大禹治水 的精神鞭策自己,不畏艰险,不辞辛劳,身临一线,与河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短 衣匹马,与徒役杂作”,采用科学方法及新材料进口水泥,功夫不负有心人,其“束 水攻沙”的方略大获成功,终于令黄河河堤合龙,河复正流可谓初战告捷看到刘鹗治理黄河卓有成效,喜出望外的吴大澄又聘请刘鹗担任了“豫、直、鲁三 省黄河图”提调,以协调黄河下游各省的统一治河。

刘鹗不负吴大澄之厚望,又苦 干了近一年,天天“与波涛相出没”,他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具体治理办法,得到采 纳第二年,张曜去世,福润继任山东巡抚,由于刘鹗治河有方,黄河大堤一直安 然无恙,受到福润赏识在治黄过程中,刘鹗写下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10 卷 后来经福润两次推荐,刘鹗终于在 1895 年进了总理衙门,成了清政府中央机关的工 作人员刘鹗性嗜金石、碑帖、字画及善本书籍,在上海生活时,他就开始收购铜器,已“聚 古器数十”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刘鹗也很有见地,他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 刀笔文字”,其见解最终被其后的研究成果所证明说到刘鹗的甲骨文之缘,不能不提王懿荣王懿荣是大清国子监祭酒,也是享誉北 京城的著名金石学家1899 年的秋天,王懿荣的一场疟疾,改变了甲骨文被病人吃 掉的命运王懿荣得病的时候,他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正住在他家作为朋友的刘 鹗不但过问他的病情,还关注他吃了什么药当看药时,刘鹗惊奇地发现王懿荣吃 的竟然是假药——这哪里是“龙骨”(真正的龙骨是古生物化石),分明是龟板!再 仔细观察,刘鹗发现龟板上有影影绰绰的契刻的东西,形状奇怪,好似天书他拿 给王懿荣看,俩人“相与惊讶”。

王懿荣认为这是古物,便问仆人龟板是从哪儿买来 的之后,他来到售卖龟甲的达仁堂药店“询其来历”,人家告诉他龟甲出自河南汤 阴……刘鹗则找遍北京城的所有药店,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不少文字比较清晰 的龟甲山东潍坊的古董商人范维卿深知王懿荣这位老乡“好古物,一遇有罕见之品,辄登 门求售,以获善价”1899 年夏末,范维卿携带刻有文字的甲骨12 片进京拜见王懿 荣王懿荣把这些甲骨视为珍宝,尽管每板索银2 两,他还是全部收购1900 年春, 范维卿又带来 800 余片甲骨,其中有一片是全甲的上半,刻了 52 个字,王懿荣照例 全数购下后来,又有一个叫赵执斋的古董商携来数百片甲骨,虽模样不一,但片 片有字,王懿荣亦尽收其囊于是,古董商知此骨可以赚钱,每有所得便携之登门 时过不久,王懿荣已收甲骨1500 余片王懿荣把龟甲骨片逐一摊开,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最后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 符号是一种文字,是商代的占卜档案,也就是史籍上所讲的“殷人典册”!王懿荣对 甲骨文字的最初判断,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他是揭示甲骨之谜的第一人,中国的 文字史也由此向前推进了一千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年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太后与皇帝仓皇亡命。

王懿荣在庭院徘徊了一夜,于翌日清晨书绝命词一纸,曰: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写完,他投井自尽!之后,他的妻子谢夫人带着长媳张氏 也一起投井而亡王懿荣死后,他的长子为了还债,将父亲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售给了王懿荣的生前 好友刘鹗,计1000 余片刘鹗还委托赵执斋“奔走齐鲁赵魏之地,凡一年,前后收 得 3000 余片”另外,刘鹗还派儿子去河南收集甲骨,前后加起来,有 5000 多片 刘鹗宣称:“己亥一坑所出,虽不敢云尽在于此,其遗亦仅矣1903 年,刘鹗从他的5000 余片甲骨片中精选了1000 多片拓印成书,即大名鼎鼎的 《铁云藏龟》,这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从此,甲骨文从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 斋里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可资社会上广大学者研究的珍贵史料,从而扩大了 甲骨文的流传范围,促进了甲骨学的研究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也提到了发现甲骨文的过程:龟板己亥岁出土在河南 汤阴……既出土后,为山左贾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 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 片,亦售归文敏 民国年间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有“中国考古学之父”之誉 的李济先生在《安阳》一书中,称王懿荣是中国古文字学科的达尔文,把刘鹗比为 赫胥黎。

王懿荣是第一个认识到甲骨文学术价值的人,刘鹗是第一个对这些完全不 为人知的古文字进行整理、出版的人刘鹗是近代较早把眼光注意到西方世界的中国人在列强频频入侵的晚清大变局中, 他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开出的“扶衰振敝”的药方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 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他给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后来与 刘鹗结为了儿女亲家)的信中曾这样说道:“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 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 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他的观点听似有理,但将国家矿藏资源的开发权交给外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更为当时的朝野所不容那时,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丰富的矿藏虎视眈眈,以掠夺资源来对中国实施 经济侵略1896 年,“皮包”公司“北京辛迪加”(福公司)在伦敦注册后,创始人 罗沙第便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进行公关他需要先找一名熟悉中国官场又能托付些 微妙任务的总经理他的好朋友、中国招商局总办马建忠就向他推荐了刘鹗马建 忠还帮助刘鹗与晚清重臣李鸿章及其两个儿子搭上了关系,获得了足够分量的政治 支持这时的刘鹗,曾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到湖北商办芦汉铁路,但却玩不过盛宣怀的 手腕,受排挤落马;随后他又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建议修筑津镇(镇江)铁路, 却卷到镇江乡党的内斗中,惹了一身骚。

刘鹗还因进京行贿而在京城官场中留下了相当负面的评价他曾带“字画数十件余” 前往行贿身居高位的另一老乡翁同龢处,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时任军机大臣、 户部尚书,他在 1895 年五月廿一日的一则“日记”为证:“刘鹗者,镇江同乡,屡 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 餂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刘鹗行贿翁同龢,自然是为了“承包”铁路工程,没想到翁同龢高风亮节,不念同 乡之谊,不为重金所动,还在日记里把刘鹗的这一丑行记录下来了所以,当罗沙第来北京时,在总理衙门工作的刘鹗正郁闷不得志呢经马建忠牵线, 自然一拍即合,刘鹗便欣然出任福公司的华人经理,开始了其颇受人诟病的买办生 涯刘鹗的买办生涯伊始,他的亲家毛庆蕃、妻舅高子谷都曾经居中帮忙毛庆蕃是军 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亲信下属,刘鹗与翁同龢的交往,由他承转翁同龢对 福公司的态度,他也随时向刘鹗透露高子谷虽然是刘鹗在总理衙门的同事,但他 身为北洋大臣王文韶的孙女婿,其能量自然非刘鹗可比王文韶以军机大臣身份兼 管外务部之后,高子谷掌管着外务部的电报密码本清廷高层关于福公司事务的机 密文电,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刘鹗。

曾经商海的刘鹗是操作高手,善于打擦边球,去绕开政策之限制当时矿藏是严禁 外资染指的,刘鹗便想了个办法:煤矿在名义上还是国有,自己开采,但因为资本 不够,便向福公司借款白银一千万两,福公司因之而获得了山西盂县、平定州与潞 安、泽州两府属矿六十年开采权中利润的 50%,并承担其间所有的开支合同名为 “筹借洋债”,但既没有规定还款期限,也没有规定借款利息,实质上就是变相卖矿, 于国于民皆不利刘鹗的此举,自然侵害到了山西当地窑主们的利益,大家义愤填膺地群起而攻之, 强烈指责刘鹗的此举实为卖国行径山西的窑主们广为发动各种社会关系,山西籍 的京官和举人们交章弹劾,声势浩大,当时正是华北仇外气氛活跃,朝廷也是保守 派当道,于是,山西巡抚胡聘之被勒令提前退休,刘鹗则被开除公职福公司也暂 时偃旗息鼓,被迫停止运营,直到义和团运动后才在山西重新运作,并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山西之矿中饱了福公司之私囊在山西遇到的麻烦,使刘鹗汲取了教训痛定思痛后,他在河南的做法就有所改变 福公司的河南业务相对比较顺利在河南,刘鹗低调地躲在幕后,让他的亲家、分 省补用道程恩培和翰林院检讨吴士钊,出面成立了“皮包”公司“豫丰公司”,豫丰 公司一无资金二无矿址,其实就是专为福公司绕开外资禁令而量身打造的一顶“红 帽子”。

随后便是“标准流程”:豫丰公司向福公司“借款”开矿,由意大利公使萨 尔瓦作保,在河南地方官员的大力配合下,很快获得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