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建班级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研究(结题.doc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9KB
约26页
文档ID:531290626
创建班级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研究(结题.doc_第1页
1/26

创建班级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宿州市 第一 小 学2015目 录一、问题的提出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三、相关概念综述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五、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1、创建班级环境文化 展示集体精神风貌A、墙壁——个性的展示台B、图书角——知识的殿堂C、黑板报——知识的沃土2、建设班级礼仪文化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A、学生礼仪B、教师礼仪3、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焕发集体生命活力A、 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设计班级标志B、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C、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学生自主管理班级4、创建班级活动文化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A、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B、开展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C、开展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六、研究成效分析1、创建班级文化,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舞台2、创造人文环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3、班级文化的建设促进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七、问题与思考八、参考文献附录《创建班级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的新班级文化是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本文在近两年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班级文化建设的辨证性反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班级文化建设:创建班级环境文化,展示集体精神风貌;建设班级礼仪文化,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焕发集体生命活力;创建班级活动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品质通过开展充满童趣的和谐班级文化活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词: 班级文化 人文素养 探索 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所讲的是教育人的环境,其实更使我们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班级文化,一个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所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

主持及执笔人:略 其它成员:略那么,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使教育从“人”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实中班级建设也不乏存在班级就是桌椅加学生,班级就是一个管理者加几十个被管理者或者班级就是“知识牢狱”等现象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是对传统班级形态、教育模式的一种继承和科学辩证否定,在个性化教育摆到如此重要位置的今天,创建班级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实践,有其特殊的意义于是,本人开始在班级管理中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本课题研究,一年多来所在年级班级文化的创建初见成效,班级形成了良好的风貌,打造了特色集体品牌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新课程要求实行“全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只有几所城市小学有所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创建班级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关研究目前还没有本课题将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三、相关概念综述(一)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二)人文素养: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三)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视角去看待班级文化的营建;就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力去管理班级;就是以学生的全员参与去拉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就是班级文化的营建必须是满足全体学生审美需要与价值取向;就是班级是我的,我就是班级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一)课题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7/3—2007/6)⑴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⑵查找资料,调查分析班集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反思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⑶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⑷采用请专家、教师等多种方式提供修整意见,形成较具体、较完善的研究探索方案2、实验阶段(2007/6—2008/5)⑴课题组成员以自己所在的班级为单位,尝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⑵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定期组织小结交流,提炼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措施及时撰写研究心得;⑶总结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策略,在学校其他班推广实施3、总结阶段(2008/6—2008/10)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收集各种资料,展示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二)、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先提出在整个小学阶段班级文化建设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再具体确定一学年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及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定期检查等方式监测实验的全过程,最后对实验效果进行反思,从而调整和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五、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一)创建班级环境文化 展示集体精神风貌高品位的班级环境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教室是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绪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和谐环境,无疑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干净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必将会得到一个提高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我们在教室的创设布置上,包括教室内的名人名言、专栏板报、课桌的摆放乃至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都注意赋予班集体和谐环境一定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给小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1、墙壁——个性的展示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让小小的一块墙成为教育的大大的一片天,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传统的班级布置整齐划一,缺乏活力和特色新课程理念下的和谐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 教室四壁精心布置“做最好的自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丰收园”、 “生物角”。

丰收园里设计了一片果树林,凡勤学守纪的小学生得到一个果子就挂到果树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同学们的优秀习作,每周一篇精彩日记或发表的文章都是上榜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启迪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起到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钢笔字比赛方案结果见附录4) 2、图书角——知识的殿堂利用教室的角落,布置班级图书角,引导小学生捐书、换书、看书,布置书香班级,让每一位小学生课余时间都有书看,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图书角由小学生们自己轮流负责保管,借阅制度由班干部制定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看书积极性,而且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我校各班广泛开展了争当图书角活动的“佼佼者”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征文比赛;开设荐书栏,由班上学生轮流撰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图书角发挥出其应有的“文化源”作用图书管理制度见附录5) 3、黑板报——知识的沃土黑板报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沃土,更是指引小学生奋进的明镜我校班班都有黑板报,每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色彩斑斓的室内黑板报分别题为“书海扬帆”、“绿色家园”、“慈母情深”等,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全由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设计、选材、抄写、写作的能力提供了舞台。

黑板上方蓝色标语“知识就是力量”为小学生提供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左下角每日一句的名人名言,让同学们时刻感受着伟人的精神魅力;右上角的“争星之旅”确定了本周的教育重点黑板报评比结果见附录6)(三(1)班黑板报获全校评比一等奖)(二)建设班级礼仪文化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礼仪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看,礼仪是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交际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看,礼仪是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1、学生礼仪我们通过班级礼仪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做人的修养,提升学生的品位及人格力量,使礼仪教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学校专门制定“小学生在校礼仪规范”,如:在每条走廊上都有标语“轻声漫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静”、“净”……在不知不觉中提醒小朋友注意礼仪规范,巩固礼仪教育的成果紧接着还要帮助学生习得和养成良好的家庭礼仪习惯、社会礼仪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2、教师礼仪作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意各方面成为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老师要注意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教师以身作则,比如:学生乱扔纸屑、对纸屑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大多数班主任最头疼的,尽管三番五令,但收效甚微本人就带头捡纸屑,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学生也抢着捡,继而不乱扔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三)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焕发集体生命活力 班级制度的好坏、合理与否,是班级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与班级管理水平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的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