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调速器8.1第八章说明该章正在进行中具体的文字处理已经完成,所需材料也收集完毕,此时课件的进行已经很成熟,各类软件应用已出神入化 Authorware支持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的使用,它的作品具有专业化的界面、强大的人 机交互响应能力,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创作意图8.2调速器的作用在柴油机各种工况运转中,当外界负荷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节喷油泵的供油 量,以保证柴油机在规定的转速下稳定运转:1. 防止柴油机运转超速运转(飞车)一控制最高转速;2. 保证爱最低转速下能稳定运转一控制最低转速;3. 随着外界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供油量,使之在规定的转速下稳定工作8.3调速器的分类1. 根据控制机构的不同有:电子式、液压式、气动式和机械式(1) 电子式:如图8-1O " @ 图8-1电子式调速器(2) 液压式:(3) 气动式:(4) 机械式:如图 8-42. 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单制式、双制式和全制式1) 单制式:单置式调速器又称恒调速器,只能控制柴油机的最高速度这种 调速器中调速弹簧的预紧力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当柴油机转速超过最高标定转速 时,调速器才能起作用,故称恒速调速器。
(可件课件动画演示)(2) 双置式:双置式调速器又称两极式调速器,用来控制柴油机的最高转速和 最低稳定速度可件课件动画演示)(3) 全置式:全置式调速器可以控制柴油机在规定的转速范围内任意转速下运 动其工作原理与恒调速器的区别在于弹簧承盘做成活动的,因此弹簧的弹力不 是固定值,而是由操纵杠杆控制,随操纵杠杆位置的变化,调速器弹簧的弹力也 随之变化,故可以控制柴油机在任意转速下稳定工作 (可件课件动画演示)8.4 调速器的工作指标1. 不灵敏度:e=(n2 -n1 )/n mn 2 :负荷减小时调速器起作用的转速ni:负荷增加时调速器起作用的转速n m :发动机的平均转速 (r/min)标定转速下:e< 1.5-2%最低转速时:e< 10-13%2.转速波动率:- n=(n max-n m)100%/ nm- n=(n min -n m)100%/ nm 稳定工况下,最大或最小转速与平均转速之差同平均转速之比之百分数 n m :平均速度nm=( n min+ n max )/2(i7min)3. 瞬时调速率:d(突加)=(ni-n2)100%/ne或 d (突加)=(n4-n 3)100%/ne指柴油机突加(或突减)全负荷的最小(或最大)转速n2(或门4)与负荷改变前 的转速ni(或n 3)之差同标定转速ne(r/min)之比值百分数。
4. 稳态调速率:S rt=( ni - n 3)100%/ne操纵手柄位置不变,空车稳定转速与全负荷稳定转速之差同标定转速比值百 分数S rt用来衡量调速器的准确性,是调速器的静态特征,其数值小,表示调速 器的准确性愈好5. 调速器的精度等级:根据不同用途,我国将调速器系统等级精度分为 4级6. 过渡过程稳定时间:过渡过程稳定时间T是指从突加(或突卸)全负荷转速开始波动到转速达到新 的稳定范围为止的时间(以妙计)T 一般限制在5-10秒以内7.调速过程的转速变化曲线:如图8-5图 8-5 调速过程的转速变化曲线8.5 RSUV(Z) 型调速器1. 结构特点RSUV(Z型调速器上带有一对增速齿轮的全程式调速器,通过改变增速齿轮的 传动比,可以满足中低速柴油机的需要RSUV(Z型调速器的主动齿轮固定在凸轮轴上,飞锤支座总成装在从动齿轮轴 上当飞锤向外张开时,安装在飞锤上的滑块推动滑套沿轴方向移动,浮动杆下 端销轴嵌入停车拨叉的滑块中间,轴套套在导杆的销轴上,上端通过拉杆连接杆 与供油拉杆相连,起动弹簧一端挂在浮动杆顶端,另一端挂在调速器前壳上调 速弹簧一端挂在弹簧摇臂的弹簧挂耳上,另一端挂在拉力杆中间孔内,转动弹簧 摇臂可以改变调速弹簧的予紧力吉当量刚度,以调整转速变化率。
大头调整螺钉 装在后壳下部,用于限制拉力杆的位置,停车机构装在调速器后壳下侧,可以在 任何工况下停车2. 工作原理油泵凸轮轴上的主动齿轮驱动从动齿轮旋转,安装在从动齿轮上的飞锤在离 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张开,推动滑套向后移动,滑套另一端的丁字块受到拉力杆上 的调速弹簧和起动弹簧的作用力,当两种力平衡时,滑套固定在某一确定的位置, 通过杆件系统,供油拉杆也固定在某一确定位置喷油泵供油量确定油泵转速升高,飞锤离心力增大,则弹簧的作用力与离心力的平衡被破坏, 滑套后移,通过杆件系统,供油拉杆向油量减少的方向移动,直到弹簧力与离心 力平衡为止油泵转速降低,飞锤离心力减少,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滑套前移,供油杆向 增油方向移动,直到弹簧力与离心力平衡为止从而实现调速器的调节作用3. 工作过程4. 拆卸装配拆卸前,应干净地清洗调速器外表面,并放尽腔内的润滑油,拆卸可参照以下步骤:(1) 松开后盖螺栓,拆下后盖2) 松开怠速付弹簧螺母取下怠速付弹簧3) 松开后壳紧固螺栓,使前后壳分开4) 用螺丝刀压下拉杆连接杆上的弹簧片,从供油拉孔中脱开连接部件,再用 尖嘴钳子取下起动弹簧,拿下后壳部分5) 松开后壳两侧的闷头螺钉,抽出拉力杆轴。
6) 取下拉力杆及调速弹簧7) 取下弹簧导杆部件8) 必要时拆下后壳内两卡簧,拆下两侧衬套,取下弹簧摇臂9) 用专用工具拧下从动齿轮固定飞锤支座总成螺母,并且专用工具取下飞锤 支座总成10) 松开从动齿轮部件螺栓,取下从刊齿轮部件11) 用专用工具拧下凸轮轴螺母,并用专用工具拆下主动齿轮部件参考文献[1] 周龙保等 . 内燃机学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年[2] 贾锡印主编 . 船用内燃机结构 .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1990 年[3] 刘永长编.内燃机原理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年[4] 陆耀祖 内燃机构造与原理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年[5] 贾锡印,李晓波编著 . 柴油机燃油喷射及调节 .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社,2001年[6] 藤万庆编 . 柴油机调速新技术 .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0年[7] John B.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McGraw-Hill Company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