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设计.doc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4页
文档ID:530884656
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设计.doc_第1页
1/4

课前预习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在本期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老师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设计预习问题老师们发现,预习问题设计难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很难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预习,一些学生看到问题较难,索性就放弃了;问题设计简单了,又达不到指导学生预习的目的,从而影响了他们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研究发现,从下面几方面进行问题设计,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一、 较浅问题,激发兴趣人的认知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是这样预习一篇新的文章,好奇心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教师的预习问题设计得当,会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是教师要解决的事情生字的注音,生词的解释,文学常识的了解,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都是教师在预习设计中必会让学生解决的事,学生完成起来也不会感到太难,但对文本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情感,表现的主题预习的问题太难,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失去继续学习思考的兴趣,即便少数学生迎难而上,对问题思考的结果也会与教师的预想存在很大差距,教师把预习问题设计浅一些,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有事可做,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有了预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二、 了解背景,体会情感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他产生的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教师在设计这类课文的预习问题时,可以从作者反常的行为、脱俗的情趣等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能正确的理解判断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思想倾向如预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及精神世界:“白雪皑皑的严冬,即使在白天,人们也很少出门或不想出门,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岱为什么偏偏会在寒风刺骨的晚上冒着肃杀的冷气独自前往胡姓亭看雪呢?”“他又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兴趣,又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引导性,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学生就会反复品读文中的语句,主动去揣测作者的思想与经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将作者情感与经历背景联系起来思考的自觉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先给学生简介作者的时代背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冷寂、孤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三、 从文眼入手,把握全篇课前预习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

如预习《背影》,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本段详细描写了父亲为给我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的情景,这里的“背影”是一个聚光点,照彻了父爱子的一片赤诚,集中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以这样“本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表现父亲过铁道的不容易,找出这些动词,并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刻画父亲的背影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有什么想法?由此展开对课文中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的理解”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白这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学生既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四.对比学习,提高能力相对来讲,说明文由于知识点不多,是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但对初学者来说,仍然会把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和过去的知识相混淆比如,不少学生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混在一起,虽然教师们反复强调,总不能避免学生出错鉴于此,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教师的课前预习设计就可以先打“预防针”这里以八年级第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预习问题设计为例:“回忆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并具体列出;结合课文后有关说明文的文学常识,了解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比较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异同”这四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一接触说明文就知道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不是一回事,从而心理上就有了界定,再经过老师上课时的强调、比较,学生出错的机率就大大降低了。

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掌握了新知识,还指导了学生预习说明文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五、不同层次,因才设问 教师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方式作出自主选择以下三种预习方式可以作为教师对预习内容进行分层的参考:①“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②“操作型”能按照导读、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③“智能型”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这三种预习法,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在具体的预习指导过程中,我们应当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毛泽东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首先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这里说的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科学的设计预习过程,增加预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后,形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望而生情”,构建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人格与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