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魅力,独领风骚——记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一、历经风雨、迎难而上的从艺之路1.追求梦想 扬帆起航武利平是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演员,是一位极具特色、蹊径独辟的喜剧演员,是一位 充满乡情乡音的优秀演员,也是一位在二人台这块艺术沃土上培育出来的演员他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博取众长,给二人台艺术注入了时代意识,增添了活力, 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凡是看过武利平表演的观众们都知道,武利平无论是在二人台传统剧目《压糕面》 中扮演的彩旦马大娘,还是在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光棍汉与外来妹》中的黑狗及许多他 饰演的角色中,武利平所表演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在表演技法上朴素幽默、人物真实 化,脱俗新颖武利平老师生于 1961 年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籍 山西省五台县武利平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晋剧演员,他是在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受 着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在听着交响乐和流行音乐环境里出 生的,那么武利平是听着中国传统戏曲晋剧出生的武利平的童年是分为两个时期渡过的第一个时期是在哺乳期一两岁的时候由于 母亲常年下乡演出没人照料他,所以母亲一直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
下乡演出闲着的时 候就吃吃奶,“看看”戏,“散戏”后甚至台下的观众(哺乳期的妇女)都会把自己的 乳汁给他吃几口,就是从这个时期武利平跟很多观众结下了很深的情感由于剧团有了 新规定,在他四五岁的时候,他不能继续跟着母亲下乡无奈之下他又跟着自己的姥姥 去农村生活了一段时期,十岁后武利平才回到父母的身边正是因为武利平在农村生活 了五六年,所以他对农村的生活和对农村妇女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他以后扮演彩 旦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很大的基础武利平受在凉城县晋剧团从事艺术工作的父母的影 响,从小就喜爱唱歌、跳舞及模仿,且学啥像啥,被当地人们称之为“小艺人”在武 利平童年时期,人人都在演样板戏,武利平十岁就演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全剧武利平十一岁那年,凉城县乌兰牧骑招收学员,他和杨淑玲等三人被正式选拔进 入凉城县乌兰牧骑,成为当地一名年龄最小的乌兰牧骑队员武利平进入乌兰牧骑后,开始了他正式的学艺生涯在武利平学艺之初,他母亲不 希望他进入乌兰牧骑也不太愿意让他唱二人台,因为在那个年代“二人台”的地位很低, 有的时候和晋剧同台演出的时候都比较被排挤,所以武利平的母亲希望他能更多的学习 晋剧,演晋剧中的“大”角色。
也因为那个时期人们都认为“二人台”不是一门专业性 很强的艺术,人们对二人台的社会舆论也非常多所以她的母亲想让他学习专业性比较 强的艺术——晋剧不管谁劝说,武利平始终也没有动摇他对二人台艺术执着追求的那颗心在凉城县 乌兰牧骑学艺的过程中武利平学习了很多的艺术种类,芭蕾舞、声乐、表演,民间舞蹈 等,同时也受到很多艺术家的指点,(当时有天津和北京的下乡文艺知青)这些下乡文 艺知青有着大城市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能力和眼界,把他们的现代艺术思想灌输给了武利 平所以武利平的表演和很多传统的二人台演员的表演风格比,他最大的表演特色就是 比较开放所以在乌兰牧骑那种“大杂烩”式的,“一专多能”学艺的经历中,对于武 利平以后的演员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十六七岁便被选拔到县剧团当演员此后,一年一大步,技艺不断精湛从 1982 年至今,几度在太原、北京等地演出,他主演的二人台剧目《打金钱》、《走西口》、 《探病》、《卖碗》、《分粮》,方言小品《第十次约会》、《路遇》、等受到了专家 同行与观众们的赞扬中央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都录像、录音向国内外播放由于武利平学习了很多老师的表演技巧,武利平的启蒙老师也很多如果是在戏曲 表演的那种韵律感或是戏曲身段上,呼和浩特市晋剧团有一位老演员给他在表演上的帮 助特别多,但是在民间舞蹈方面,养分则大部分来自于杜荣芳老师,如果说在二人台“彩 旦”表演当中,樊六老师和刘银威老师都给了武利平很大的帮助。
在武利平的师承关系 中没有哪一位老师是他绝对的启蒙老师,很多的二人台老艺人还有其他的艺术家都给过 武利平很大的帮助2.尝试影视 幕后辛酸在二人台艺术道路上武利平还是相对比较一帆顺风的,一个年轻演员首先就是学艺 的天分,再加上他后期刻苦的努力,脚踏实地的一路走下来,他的二人台演艺道路越来 越有起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些内蒙级的影视制作人的帮助,首先拍了第一部 影视作品《武则天》,武利平通过拍摄电视剧《武则天》后,对他今后在二人台艺术道 路上的转折和表演风格上的转变及内心对于艺术的追求都有很深刻的改变武利平刚去剧组,见的都是“活生生”的大明星,他们的影视表演风格已经非常成 熟而且表演技巧都非常娴熟,相比之下武利平的心里却没有了把握以前表演二人台的 时候很戏曲化也很外化其实在和其他二人台演员相比之下,他的表演已经是很走内心 了但是在导演看来,武利平的表演还是一种很夸张的表演风格,当时武利平的压力很 大,就想着要回来,不想再继续往下拍就在他打算“退出”的时候,武利平的妻子给 了他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妻子对他说:“再大的压力你也应该要坚持,只要坚持下来就 能做好”通过对影视剧表演的接触,对武利平今后他表演二人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别具风格、独领风骚的艺术特色1.“丑”中见“美”的彩旦表演艺术对于武利平从艺之路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他初次饰演彩旦行当的角色在演彩 旦行当之前,他演过小生,例如《打金钱》中的马立查、《走西口》中的太春等,扮演 的这些人物形象都很帅气而且演绎的角色都很淋漓尽致、活灵活现1977 年,凉城县乌兰牧骑为庆祝该县妇代会的召开,排演了一出戏,演出刚刚开始, 扮演彩旦角色的女演员突然生病,不能继续登台演出情急之下,人们想到了武利平, 要他代替这个女演员去“救场”,听说让演女角戏,武利平急了,连连摇头摆手拒绝: “我从来没想过要演这种角色,身为男儿也不适合演女角戏,还是找别人吧!”一位县 领导说:“你必须演,演砸了算我的,演好了算你的武利平见领导说了这样的“狠 话”,不好再次拒绝,只好硬着头皮上舞台“救场”没料到,武利平凭着他的艺术天 赋和表演才华,把剧中人物形象扮演得栩栩如生,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演出空前轰动: “看这小家伙儿舞台上扮演女人角色,活脱脱一个女人模样,一举一动真能笑死人 一场意外演出把武利平推向了反串行当,并且一演就是三十多年,在这次偶然的机 会里,武利平对二人台“彩旦”行当又有了很大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次“挑战”“彩旦” 行当,他认为“彩婆子”更擅长的是释放喜剧的幽默元素通过这次“特殊”的演出, 除了开拓了他在表演道路上新的行当和表演形式以外,更多的是武利平能把握住他人生 里的每一次机会他不会轻易的放弃机会,正是因为演《借冠子》的女演员生了病,没 能正常演出,武利平抓住了这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在演“彩婆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同时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武利平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不断增长戏曲表 演的各种技巧,别人演出的时候他站到幕条后悄悄的看着、学习着、领悟着,在关键的 时候就能上台“替演”更多的是武利平对每个人物角色的理解都很深入,他绝不与别 人雷同因为武利平从小就和自己的姥姥生活在农村,在武利平的脑海里有很多不同性 格的农村女性,或许剧中人物形象不是特定的农村中年妇女,他就会把很多个中年女性 不同的性格特点结合到一起去塑造剧中人物形象他演的第一个“彩婆子”是《借冠子》 里的大娘他对自己演过的“彩婆子”比较满意的是《探病》里的大娘后来他自己改 编的代表作《摘花椒》、《喜上喜》,所有他扮演过的“彩婆子”里,他个人认为最满 意的是《喜上喜》里面的“彩婆子”马大娘武利平不管在小品中扮演的“彩婆子”,还是在二人台戏曲里扮演的“彩婆子”,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尽多的展现女性美。
进一步说武利平能把“彩婆子”的“丑”演出丑 中的“美”他是以“丑”来展示人物形象中的“美”,很多演员认为只要把“彩婆子” 人物形象在服装上、化妆效果上、每个动作上,下大辛苦,就能取得台下的哈哈大笑, 他们认为这已经达到演出的最佳效果,他们不注重人物内心;而武利平认为女人是至高 无上的,女人更是“伟大”的,他觉的女人是最美的,所以武利平怀着这样的心情去塑 造女性人物形象,他不去丑化人物形象,他更不用表情上的扭曲、动作上的极度夸张和 化妆上的修饰来博观众一笑,而是希望通过用角色本身的人物魅力让观众觉得这个女性 角色演的风趣、幽默、可爱、可敬、可亲武利平演的《摘花椒》、《喜上喜》在化妆上都是俊扮,展现出了一个美丽大方的 老人形象而不是像人们通常看到的媒婆脸上都有一个比较形象的“痦子”,服饰和动 作有些丑化其实武利平在《摘花椒》里扮演的二大娘就是媒婆,他演的媒婆很生活化, 也很真实在生活中,媒婆这个人物形象不见得脸上都得有“痦子”,表情和动作上也 没有像舞台上其他二人台演员演的那么极度夸张他愿意用“人性善”的一面去诠释角 色,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媒婆在说媒时,别人会给她些金钱的报酬和物质上的报答,但武 利平在舞台上塑造的媒婆更多的是想用热心肠的一面,和他希望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的心 情,他把一些正能量的元素加载到人物角色身上,所以武利平演出来的 “彩婆子”, 都是能够让观众喜欢的喜剧人物。
武利平通过学习樊六和亢文彬两位老艺术家的表演,使他成为“彩婆子”行当的集 大成者亢文彬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美在了他的肩上即后脖子后肩的部分,走起路来摇晃 的特别厉害,因为他觉得女人的肩和后脖子是最美丽的地方而樊六老师因为又高又瘦,所以他塑造的“彩婆子”人物形象着重在脚上,他在舞台上踱步的频率很快,但步伐很 小,走路的时候身板特别的笔直,他的全身几乎不动,主要就美在他走路的踱步上武 利平在演“彩婆子”的时候,就是把这两位老艺术家的精华揉和在一起首先从步伐角 度说,武利平借鉴了亢文彬老师身体上的柔韧,其次借鉴了樊六老师步伐上既轻盈又干 净利落的风格,从樊六老师的步伐里还可以看出女性不卑不亢的精神,这样结合起来, 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中国传统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里面武利平在演“彩婆子”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一方面是他身段的柔美,第二方面是 在人物性格上以“人性美”的手法去展现人物形象虽然他是男扮女装,武利平不但没有僵硬的毛病,更多的是感觉比生活中的女性形 象还要柔美,他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给观众们的感觉很松弛,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就是 他的肩,还有踱步的动作其次武利平一贯喜欢用善良的一面去塑造剧中人物形象,武 利平通过用“人性美”的塑造手法,他能够把一个非常可恨的老太太演得让观众看了以 后,感觉这个老太太还是有可爱的一面,通过用“人性美”的这种刻画人物形象手法, 让武利平在演彩旦行当的路上越走越远。
2.锐意创新 独领风骚随着对二人台艺术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演出实践的不断拓展,武利平给自己的作品不 断植入了很多新元素比如《摘花椒》首次加入了现代舞;在《喜上喜》里借鉴了其他 戏曲里的“借穗”手法,还有小杂技的手法、玩小手绢儿的创新、包括杂技踩高跷的新 元素,在舞台上运用了投影、现场直播等一系列现代化舞台表现技术在表演方法上, 武利平自己也加入了很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元素,让人物除了在形体上 更亲和、更让观众喜欢以外,更能让观众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活性由于武利 平拍摄了很多电影、电视剧,他把影视剧的表演手法与二人台的传统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表演风格武利平不仅在二人台“彩婆子”表演方面有所成就,更在饰演二人台“小生”行当 方面上创下了最高的历史成绩,他演的《光棍汉与外来妹》中的“黑狗'获得了中国第 十九届最高戏曲奖“梅花奖”这部大型二人台剧目《光棍汉与外来妹》也是武利平自 导自演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在开场时,把真正的“打坐腔”首次搬到真实的舞台上作为开场的一个画面, 而现在舞台上的“打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