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几味主要中药01生黄芪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排毒生肌之功由于慢性肾病常见肺脾肾气虚,并常因脾虚湿蕴而致水肿等证 使用黄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故以生者为宜临床应用指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动则气短,自汗,易外感, 面部虚浮晄白,舌淡有齿痕,脉细无力常见病证: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 肾病及虚劳,表现为肺脾肾气虚者黄芪除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之功外,并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 肾功能作用临证时,与太子参或潞党参、生白术、川续断、桑寄生配伍,以 健脾益肾补气,主治脾(肺)肾气虚证;与制首乌、枸杞子、生地、 太子参、生白术配伍,以益气养阴,主治慢性肾病气阴两虚证;配伍防己、生白术、连皮苓、生薏苡仁等,主治气虚水肿;配伍 当归,补气养血,主治气血亏虚及低蛋白血症《本经逢源》提出: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 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该药在临床常用30~50g,最大用量100g,使用时常与陈皮、半 夏配合使用,防其助湿滋腻碍胃02大黄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味苦, 性寒。
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 祛瘀、解毒功效《本经》认为其“主下瘀血、血瘀、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 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偏于泻火解毒, 清利湿热张景岳将生、熟大黄总结为:“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 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慢性肾衰时正虚邪实,肾元衰竭,湿浊(毒)潴留,应用大黄取 其通利逐瘀,荡涤胃肠,清除邪浊之意,不能单纯理解为以通大便为 目的的“导泻疗法”,而且也不是西医导泻所能类比或替代此外,大黄有祛瘀止血作用《血证论》曰“大黄为血家圣药” 肾衰过程中,多有瘀血、出血之证,用血家圣药的大黄,甚为对证现代医学也证明,肾脏疾病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肾衰时,这种高凝状态更为显著,并成为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活血化瘀也是治疗肾衰的主要环节之一,这与大黄具活血化瘀作 用而获效相符合慢性肾衰时在口服扶正基础方中宜配合制大黄,灌 肠时宜采用生大黄因为慢性肾衰常伴见胃失和降、脾运失健,生大黄味苦性寒,恐 其口服性猛力专,伤及脾胃之气,有虚虚之虞口服方药中常以健脾益肾为基础方(如保肾片),配合制大黄泄 浊逐瘀,并可配伍泽泻、车前子、连皮茯苓渗利泄浊;配合泽兰、赤 芍、牛膝活血化瘀;配合昆布、海藻、牡蛎活血利水,收敛毒邪。
对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可采用生大黄为主的保留灌肠疗法,在 不增加肠道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药物灌肠的方法协助湿浊毒邪排泄保留灌肠方为:生大黄15~30g,蒲公英30g,生牡蛎30~50g,六月 雪30g,生甘草5go大黄的用量无论口服或灌肠均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及大 便次数进行调整,以保持每日大便2~3 次为度,不可泻下太过,以免 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加重病情且患者灌肠期间,口服的辨证方中不入制军,待灌肠疗程结束,口服方中再佐以解毒活血之制军保留灌肠疗法仍属辅助疗法之一, 不能久用,待2〜3个疗程后宜暂停使用一段时间对体质虚弱,心脾功能皆差者慎用或不用,反对“大黄化”治疗 方法,即同时口服大黄复方、静滴大黄制剂、灌肠大黄导泻等,上述方法能引起患者正气大伤,促进病情恶化03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系菌类植物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菌科虫草真菌,寄生 在昆虫麟翅目蝙蝠蛾科的虫草蝙蝠蛾幼虫体的混合体其味甘性温,具滋肺、补肾作用,是我国传统的补肾壮阳药物 《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药性 考》曰“味甘性温,补精益气,专补命门”中国民间早有采用冬虫夏草与鸡、鸭、鱼、肉炖食以补肺益肾的 食疗方法,历代医籍也多有记载。
能补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邹云翔教授在1955年出版的《中医肾病疗 法》中,就介绍了运用冬虫夏草治疗肾结核及尿毒症的经验体会 认 为冬虫夏草显其冬夏二令之气化,感阴阳二气而生,能补肺阴纳肾阳 虫能补下焦之阳,草可益上焦之阴,常以此药治疗肾脏病,这是冬虫 夏草治疗尿毒症的最早应用,我们在临床也常应用该药治疗肾功能衰 竭临床观察显示,在中药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冬虫夏草可提高慢性肾衰治疗效果,单用虫草煎服或打粉冲服也有疗效有些慢性肾衰患者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或一度有效,但继续治疗, 疗效无法提高,以冬虫夏草煎汤服用,大部分患者可见肾功能改善, 而虫草菌丝制剂也有类似作用现代医学也证实冬虫夏草具有改善肾功能,减轻蛋白尿,调节免 疫,纠正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多种作用特别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肾毒性损害及小管间质病变患者, 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加快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减 轻病变,缩短病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疗效亦高我们常用剂量为冬虫夏草粉每日3g ,分3次吞服;或以虫草每日 3~5g (最多10g )煎汤频饮,饮汤后服用虫草04菟丝子 味辛、甘,性平,入肝脾肾经,具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 泄之功。
该药阴阳双补,益阴而不腻,温阳而不燥,倪朱谟在《本草汇言》 中说“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 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 燥可以润”,从而平补脾、肝、肾三脏我们临证中常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以肾气亏虚,精微不固为主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小溲频数, 夜尿多,无尿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常与制首乌、太子参、茯苓等配伍,如保肾片,以补益肾元,调 摄阴阳,健脾和胃,用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与黄芪、党参、金樱 子等配伍,以益气固摄,用于蛋白尿及多尿者以肾虚失固为主要表现 者临床常用量15~30g05车前子(草)车前子,味甘,归肝、肾、膀胱经车前草性寒,具清热利尿, 凉血解毒之功在肾病中主治热结下焦膀胱,小便不利,尿血,目赤, 咽痛等症而车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具清热利尿,渗湿止泻作用对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出现下肢及面部水肿, 小便量少者临床宜选车前子;而以膀胱湿热表现为主者,则选车前草 为多配伍应用: 车前草与萹蓄、瞿麦、鸭跖草、黄柏等合用,治尿路感染而致尿 频、尿急、尿痛;与白茅根、大蓟、小蓟、荠菜花等配伍,以凉血止 血,治疗血尿。
车前子配合茯苓皮、白术、泽泻、生薏苡仁,以渗利化湿,泄浊 排毒;配合冬葵子、金钱草、海金砂、滑石等,通淋排石;配合菊花、石决明治其肝火上炎的目赤眩晕;配合茯苓、白扁豆、 马齿苋等治疗泄泻,尤其适宜小便不利的水泻,取车前子淡渗利湿, 利小便而实大便临床常用量为 15~30g车前子属淡渗利水之品,水湿、湿浊证时可轻药重投,常用剂量为30g,其利水性缓,无攻逐利水之剂损伤正气之虞,故时常应用邹燕勤国医大师在中医药治疗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肾脏 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肾气在肾病和人体其他杂病 中的重要性邹师认为维护中气与维护肾气一样重要,将“治未病” 理念贯穿于整个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为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笔 者有幸随师临诊,现将邹师治疗肾病之经验总结如下1. 肾气不足,补肾固体对肾病病机,邹师确立了肾气不足的论点,认为肾病起因不越内、 外因两端,内因主要指人的肾气,外因是指外感诸邪、疮毒、药毒等 肾气充足,一是指肾之精气阴阳充盛,二是指肾阴肾阳的功能正常 但凡肾气充足,即使外感六淫或疮毒,一般都不至于发生肾病正如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邹师认为,肾气,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的体质、人体的正气, 肾阴肾阳的功能泛指肾的气化功能,也包括调节免疫、抵抗肾病发生 等功能。
肾气”不足,不仅包括了肾的气化功能不足,也包括了人 体的正气、体质及免疫功能等内在因素的紊乱从临床来看,无论是 肾炎、肾病综合征的水肿、蛋白尿,还是肾衰竭的氮质潴留、肾性贫 血等,无不与肾虚病理有关尽管有时可主要表现为水湿、湿热、瘀 血等邪实症状,可采用祛邪为主的治疗手段,但病本为虚,一旦标证 缓解,仍需补肾固本2. 邪伤肾气,固肾为本肾精充足,精气发挥正常功能活动,脏腑各司其职,则人体健康, 保持正常生理状态若肾之精气不足,则导致气化、固摄等功能失调, 并产生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的相应病证,如肾病的水肿、蛋 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等邹师认为,肾是全身脏腑功能的化源,肾藏之元阴元阳是人体最 宝贵的物质与最重要的功能,保护好肾的功能,肾精充沛,可促进生 长发育,减少疾病,却病延年因此,在肾病的防治中应注意维护肾 的功能,注重保肾摄精,培补先天之本,即扶正祛邪邹师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上着重强调维护肾气,加强肾的气化、固 摄功能为治疗肾病的根本原则临证时根据肾精、气、阴、阳虚损不 同及程度差别,而分别选用填精、补气、滋阴、温阳之法,或合并用 药护肾固本既可“未病先防”,也可“已病防变”,及时采取对策, 防其步入肾脏功能严重损害状态。
维护肾气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药上常在辨证治疗方 中,根据患者脏腑亏损程度佐以益肾之品,如川续断、杜仲、枸杞子、 地黄、山萸肉之类其二,常据“阴阳互根”之理,于温肾之剂中佐 入首乌、白蒺藜、怀牛膝、山萸肉之属,以达“阴中求阳”;在滋肾方 中伍以淡附片、肉桂、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等,以期“阳中求 阴”,并少佐积壳、陈皮、香橼皮、佛手以防腻滞3. 重视胃气,颐养后天3.1 脾气充盛,水湿无源脾胃的运化、转输是水液代谢的重要一环慢性肾病虽病本在肾但脾胃与肾密切相关,特别是 '水肿”“肾劳” 癃闭”“淋证”等疾患,其病理因素中的“湿”邪在疾病的发 ,发展、 预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脾失健运,湿邪留恋,则发生水肿等肾 系病证脾的固摄功能失常也可导致精微物质下池而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脾为水湿之户枢,与肾同主升清降浊脾气充盛,则水湿无源田 邹师强调治疗肾病必须详察脾胃的盛衰,认为维护中气与维护肾气一 样重要慢性肾病患者脾胃气虚者,参选参苓白术散、健脾丸加减 兼中虚气滞者须调畅气机,于补气方加陈皮、佛手或砂仁、蔻仁,或 积壳、苏梗等或用香砂六君丸加减脾虚湿困者宜运脾化湿,投以胃 苓汤、藿香正气散加减。
3.2 调理脾胃,补养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邹师治疗慢性肾脏病,就十分注意调理脾胃,以补养先天认为 脾胃的强弱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况且药物的作用也依赖 于脾胃的敷布与转输此外,益气滋肾养阴之品大多滋腻助湿,脾胃 之气不旺,则虚不受补,徒增其害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可使“胃气 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在慢性肾衰竭阶段,由于脾胃健运失职,升 降失调,常见胃气上逆,呕恶不止,不思饮食,宜和胃降逆,以旋覆 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左金丸等化裁运用3.3 慎防苦寒、峻猛之剂败伤胃气邹师十分强调应慎防苦寒、峻猛之剂伤败胃气即使小量短期使 用,亦非常注意药物间配合,以监制其偏,常用药对有黄柏配苍术, 知母、黄柏配肉桂,黄连配吴萸等在遣方用药时,健脾益气化湿为 常用之法,因脾胃健运,可绝其生湿之源,常用六君子汤加减对慢 性肾衰竭湿浊证使用大黄通腑泄浊时,因患者需长期服药,生大黄大 量或久用,则易苦寒败胃,损伤脾胃之气,主张以制者为宜,且用量 以每日大便 2~3 次为宜,制大黄虽泻下力缓,但同样可达促进肠道毒 素排泄,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3.4 慎防肾毒性药物损伤肾气邹师认为小儿肾气未充,脏腑全而未壮 ;老人肾气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