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文本多元解读01三原县张家坳学校 杨琨《兼葭》一诗,用明丽而又模糊的意象兼葭、白露、河 水、伊人等创造了空灵而又深邃的意境由古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解读莫衷一是《诗序》说“刺襄公也《郑笺》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众说 纷纭可是,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它对爱情与生命的咏叹吧一、 朦胧凄婉的古老情诗《兼葭》共三章,诗人抓住深秋特有的特征,每章开头两句都以 “兼葭”和“白露”起兴 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秋水之畔凄清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朦胧、凄婉的气氛清人沈德潜说它苍凉弥渺,近人吴凯生说它景色凄清从意象上看,作品由自然景物的 “兼葭”“白露”这些特定意象所寓含的清冷迷蒙的特点 来映衬出主人公追求 “伊人”而不得的内心深处的孤寂凄婉惆怅之情,从而融汇成一幅 特定的画面,给人以清冷朦胧、渺远无助、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兼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苍苍茫茫,若飘若止,若有若无白露”者,露重也,随秋而发,夜深而生,日出而涸,瞬息即亡,短暂无常伊人”者,思慕之人也,缥缈不定,若即若离,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兼葭”“白露”这样的景物,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是有独特意蕴的文学意象,渲 染了秋季兼苍露白的凄清气氛。
吴文英的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应该是对秋愁 最精准的论断了;杨无咎说“秋来愁更深”,黛玉也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其情思其愁 绪更是苦不堪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确,秋天的凄婉在所 难免,万物开始衰落和凋零,容易让人触景而生情,感伤而落泪况且,这秋景与可望而不可即、缥缈不定、忽隐忽现的 “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 一体,烘托了人物怅惘凄婉的情感,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从时间上看,三章虽回环往复,但都有着递进之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首章 “兼葭苍 苍,白露为霜”,写清晨秋寒霜重之景;次章“兼葭萋萋,白露未晞”,写旭日初升,霜 露渐融之状;末章“兼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写阳光灿烂,露水将收之态三章兴句 不仅渲染出三幅深秋凄美之景,而且写出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时间推移过程和持续时 间之长,恰当地烘托描摹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因为苦苦等待伊人、可望不可求而 越来越迫切的心情从色调上看,因为秋意渐浓,秋霜侵染,河边的兼葭由淡绿色到深青色再到雪白色的 颜色,当然,主人公不可能在一日之内领略这样的变化,这种夸张的颜色描写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烈,更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越求索越寂寞越失意。
这首诗呈现出的色调,还有露的“为霜”、“未晞”、“未已”的转变,这一意象在视觉上亦 是冷色调,且具有转瞬即逝,无踪无影的特点,可渲染出秋季迷离的气氛,因而给全 诗营造出凄婉的意境《蒹葭》诗中,无边无际的蒹葭,雪白凝结的露水,浩渺苍茫的秋水,蜿蜒曲折的河 流,云烟迷离的河畔,依稀可见的小洲,宛然在目又觅之无踪的伊人,写尽了秋的凄 清景色,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正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就是把秋特有的 凄清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 个扑朔迷离、朦胧凄婉的意境清人王闿运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波'之句,千古伤心之祖故几千年 以来,这首古老的情诗,令人读之叹之,赞之爱之,心向往之二、矢志不渝的生命咏叹 在《蒹葭》三章里比较具体地描写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情景时间上从露水浓重到露 水未干,再到露水尚存,时间越来越长地点上从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 水之涘”,地点逐渐具体追寻的道路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 道路愈来愈艰难所求“伊人”,即为爱人在深秋的一天,从蒹葭蒙霜的清晨,到霜化为露,一直到露 将干涸的正午时分;在一个蒹葭茂盛苍茫、河道蜿蜒曲折、道路崎岖难行的地方,主 人公来往于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时而逆水而上,时而顺水而下,上下追寻。
这 种矢志不渝的执着、深沉炙热的爱恋、婉曲动人的心路、无助惆怅的痛苦,发于笔端, 见于言外,读者便可想而知了所求“伊人”,不止爱人在无边的天际下,水边摇曳的蒹葭丛中,伊人的身影若隐若 现,道路是那么地艰难遥远,主人公不管是 “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都求而不得 但是结果如何似乎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追寻的过程中主人公那不畏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而不断追寻的不懈和执着,引发出读者关于人的生命的哲学 思考,即人生之美在于过程,在于明知 “可望而不可即 ”却依旧“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在于明知不可得却依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于明知“路漫漫 其修远兮”却仍然坚持“上下而求索”人生中最有诗意的境界,不是毫无追求的平静如水的境界,也不是求而得之的欣喜若 狂的境界,更不是完全绝望的心如死灰的境界,而是心存一念,未知结果却执著追求 的境界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诸苦之中,求 不得最苦所谓伊人,一定是在水一方, “伊人”,是最美好的朦胧遥远; “水”,是最 柔软的坚决阻隔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在希望中追寻、在追寻中失望、在失望 中又再次点燃希望的过程吗?所求“伊人”,还可以是生命中想要追寻的友情、爱情、事业、理想……无论她是在烟波 浩渺的“水一方”,还是在遥不可及的“水之湄”,在云遮雾罩的“水之涘”,都是生命中的 美好,值得我们永不放弃,勇往直前,不断追寻。
黑格尔说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西西弗斯不正是在不断推石上山的一瞬间享受到生命的 喜悦的吗?精卫不正是在衔石填海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的吗?也许,很多时候 希望渺茫,但是生命中只要还有希望,就应该不放弃追寻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又赞其“洒落”最美的情诗,不正是 应该在秋水之间深情吟唱吗?最执着的追求,不正是历尽辛酸却不改心志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兼葭》一诗,是一首古老的情诗,更是一首穿越千年的生命的咏叹调啊!《兼葭》之美,美在意境朦胧,情致凄婉,主题多元一曲《兼葭》吟唱至今, 千百年来,所有的求而不得、寻而不至都在这首诗里找到了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它 早已穿越千年,成为中国人渗透在生命中的力量了02 大庆实验 赵胤《兼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是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兼葭》的解读,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毛诗序》和《郑笺》中认为,此诗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 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的现在大部分读者也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进行解读董仲舒《春秋达露》中说: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西方文艺理论观点也认为,一部作品的 真正完成是作者的创作加上读者的再创作。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多元可能性的作品,现 代人如何结合自己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对其进行具有广泛意义的解读,使得诗歌 中的志意为我们所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一、 “秋水伊人”意象的多元统一《兼葭》的多元意义来源于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诗歌以 “兼葭”起兴,以“伊人”作比,用三章实现 “重章叠句”的复沓之美,言辞质朴却意境深幽、故事简单却意味深 长,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中,秋水、追求者、伊人构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群从表层来看,在“兼 葭苍苍”、 “兼葭萋萋”、 “兼葭采采”的时间推移中,追求者做出了三次 “溯洄从之”的努力,却依旧被秋水阻隔,伊人只是在水一方这里的伊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佳人、贤 主、嘉宾,亦或是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中国诗歌追求 “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景语皆 情语而水作为一个自然意象,在诗歌中成为阻隔追求者与追求目标之间的障碍,这 和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敬畏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风驰电掣、云雨雪霜,时至今日, 我们依旧无法逾越虽只一水之隔,却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艰难 最终成了在水一方的深情遥望秋水似现实的困境,伊人似理想的美好于每一个追求者而言,心中伊人常有,而 到达彼岸不常有;心中理想常在,而实现梦想不常有。
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痛或许 是人生的最大悲剧因此,有人说,《蒹葭》是中国悲剧主义文学的早期模式 [1],是 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具体呈现正如鲁迅所言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而 《蒹葭》,就是把最美好的梦想撕碎在现实面前,赤裸裸地展现给每一个追梦者二、悲剧意义下的刚毅坚卓木心先生说:“人越是没落,越是见其精神 ”越是在悲剧的命运之下,我们的搏命奋 斗越是可贵余秋雨在其文学讲座中曾说过:“伟大的作品里大都蕴含了一个未知结构 和两难结构”[2]未知和两难是生活的本质所在,而于文学作品而言,真正的伟大在于 能够表现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价值和悲剧宿命一如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性格 悲剧和时代悲剧,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家国之痛、人世沧桑这些情感,都是人 类共有的命运结局,所以我们同情悲悯、反思前进在《蒹葭》中,理想与现实的反 差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但追求与否确实是一个两难的悖论我们终其 一生追求的未知,到头来可能是一场虚无;或许有时得到了,但又不是自己的最初的 梦想面对生命的未知与两难,倘若《蒹葭》仅停留于此,其意境也难得深远中国文学终 究是中国文学,《诗经》作为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怨而不怒,哀而 不伤”中庸之道。
我们读《蒹葭》这个小悲剧,看到“秋水”这一客观障碍的同时,还看 到了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在诗歌中,悲剧结果的产生源于客观自然因素, 主人公却初心不改,始终坚定地追求从秋日里 “蒹葭苍苍”的苍茫,到“白露未已”时 “蒹葭采采”光彩熠熠,时光流逝岁月更迭,即使结果不尽人意,在水一方,但不变的 是三次“溯洄从之”的永恒求索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主人公用不懈的追求去寻求 精神的居所,正是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刚毅坚卓,感动万千后人可以说,《蒹葭》中主人公的精神所具有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讽刺秦襄公的故 事本身,超越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甚至超越了一个时空,获得了永生海德格尔 在他的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3] 面对未知的命运,用躞蹀攀援来对抗即将到来的悲剧,是人生最好的活法,也是人之 为人的根本属性所以,读《蒹葭》,我们不仅要读文字的本身,更要看到现实主义作品指导现实的 价值,看到其蕴含的可贵的人类精神面对未来,不抛不弃,不卑不亢,刚毅坚卓三、《蒹葭》精神的文学表现经典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流传纵观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蒹葭》中秋水、追求者、 伊人所构成的模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
其悲剧意义下具有的刚毅坚卓已不仅 仅局限于其个体,更具有广泛的普遍价值在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它早已融入 中国文人的血脉,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再读《蒹葭》,再看中国文学,我们找到了一脉相承的可贵品质屈原 的浪漫主义之作《离骚》,面对人生困境,诗人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身赴汨罗,终成悲剧的崇高;杜甫面对艰 难世事,虽身似 “天地一沙鸥”,却一心想“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身 死扁舟,心念苍生,穷也兼济天下;《寻隐者不遇》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亦是梦想、追求与现实间的落差;《雨巷》中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 伞的男子以及丁香般的姑娘,像极了《蒹葭》中的秋水、追求者和伊人,可终也是不 得而终《蒹葭》的蕴藉深远早已超越它本身的存在,而成为中国文学饶有意味的一座丰碑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读《蒹葭》而深知命运抉择的两难境地;同样,也是读 《蒹葭》,而方知道阻且长,当奋然前行的至理唯有不忘初心,刚毅坚卓,才能于 滚滚风尘中保持遗世独立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