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比分析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29254021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对比分析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对比分析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对比分析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对比分析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对比分析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的提出与目的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由 Lado (1957)提出。 目的: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问题。对比分析法的方法 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一步一步进行比较。第二语言学习中, 学生们最难学的是:与他们母语不同的地方。学生容易掌握的是:与他们的母语相同或相似的方面。对比分析法的初衷 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难点,防止学习者出现错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效率。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1. 汉语 zh、ch、sh 泰国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难点。2. 汉语声调 母语中

2、没有声调的人,学起来很难。你好谢谢再见母语中有声调的外国人,学起来不难。(泰国人)3. “我吃饭”(语序) 日本人学起来很难。作为一种基本的结构,典型的日本句子的句式是主语一宾语一谓语。例如,太郎力一。人 乙食(Tarou ga hitotsu ringo wo tabeta)照字面直接的意思是“太郎一个苹果吃了”(英语母语者学习这个语序很容易)4. 语用、文化方面 “这双鞋新买的?很漂亮!”吃完饭结账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好的作用”。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好的作用” 。迁移的观点

3、,是以早期的行为主义观点为基础,提出来的一种语言学习理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练习 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学生处于某一语言情景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语言 习惯会在不需要任何思维的情况下自动地产出。应用对比分析法建立 起来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层次模式 困难层次:零级正迁移 两种语言里相同的成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产生正迁移。 两种语言没有区别的 ,学习无困难。困难层次:一级合并 母语中两项,到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可以忽略母语中已经形成的差别 习惯新语言中的新项目。英语he she 汉语ta汉语 参观 访问 英

4、语 visit困难层次:二级差异不足 母语中有、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要避免在目的语中使用。英语 think this 汉语语调困难层次:三级再表征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以新的形式、分布出现在目的语中,学习者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重新 安排 。英语被动句式 汉语“被”字句、意义被动句是 的This tree was planted by the Chinese pretmier himself.这棵树是被中国总理亲手载的。困难层次:四级超差异 母语中无此项目,目的语中有某个语言项目 ,学生对此必须学习。汉语 zh、ch、sh、r 汉语“把”字句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 汉字困难层次:五级分裂母语

5、中的一个语言项目 在目的语中分裂为两个以上的项目英语 visit 汉语 访问 看望 参观英语 live 汉语 住 活 过 生我回家参观我妈妈。你喜欢住中国吗?对比分析法的局限局限一: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 的难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不准确,有些真正的难点,对比分析没有预测到。局限二: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可能不符合逻辑。“差异” 是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许多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不同之处并不总是给学生造成很大困难,而两种语言近 似之处则有时确是学生的难点。局限三: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太大,可能无法建立任何适用于各种语言的分类系统。不同语言 之间,进行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不具备可比性。局限四: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除了母语负迁移,还有其他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