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800 字读后感篇一: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心得 第三条道路——《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心得 摘 要:《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创新提 出了治理公共事物的第三条道路,即自主组织治理自主组 织理论的提出实属公共事物之理领域及其重要的理论创新, 且就笔者本人而言,作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称得上公共行政 实证研究的典范本文将从本书的理论内容与方法论两方面 展开,进而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个人的学习心得关键词:读书心得 自主治理 政府 市场一、第三条道路(一)研究目标 传统上,对于社会资源的治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即市场 和政府通常,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 主要作用但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和公共物品的外部 性等,导致市场失灵,从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照此逻辑, 市场经济的体系就由市场与政府按一定的比例组建不同的 时间点,需要调整的只是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当我们谴责政 府效率低下时,政府就开始民营化改革;当市场机制运行失 灵时,就会有新一轮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国有化联系理论,对于公共事物的治理,“囚徒困境”、哈丁的“公 地悲剧”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清晰地表明:除 非彻底的私有化或者通过强权的控制,人类几乎无法摆脱这 些悲剧的梦魇。
于是,理论家们似乎陷入了市场与政府的无 止境的循环中,找不到出路而奥斯特罗姆却跳脱了这些模 型的限制,摆脱了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划分,提出了自主组织 治理公共事物的制度理论这也就是本书的目的:“本项研 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 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 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 同收益1二)内容简介 首先,作者用博弈论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人们用于处理公共 事物治理的理论模型:“囚徒困境”、“公地悲剧”和“集体 行动的逻辑”,提出当他们以隐喻作为政策的基础时,那些 为分析的目的而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的约束条件,在各种实际 场景中也被认定是固定不变的,除非外部当局对它们作了改 变”继而作者分析了以这些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私有 化”方案是否具有唯一性,并从理论上探[1][美]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 •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 第三条道路——《公共事务的管理之道》读书心得讨了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 性第二章介绍了公共池塘资源的定义及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理 性占有者,通过确定影响个人选择的四个变量初步构建了个 人选择的模型,然后考察在公共池塘环境中人们所面临的一 般问题:如何通过组织避免独立性的的不利后果。
企业理论 和国家理论认为这个问题由外部代理人解决但对于一群委 托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处理好制度供给、承诺和监 督问题在本书三至五章中,作者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章作者主要 的研究集中在三个问题中的承诺和相互监督问题,并在此基 础上作者界定了这些成功案例中隐含的 8项设计原则文中 作者列举了大量治理制度失败或脆弱的案例,并与 8项设计 原则进行了比对,得出失败案例中“没有一个符合三条以上 的设计原则”的结论在本书末章,作者再次回到理论研究,探究自主组织和自 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影响收益、成本 的环境变量丰富制度选择模型,解析制度变迁过程,并强调 了政治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巨大影响最后谈到的是新的治理 理论对社会科学家的挑战二、实证研究法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 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 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 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概括 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 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般的 研究方法本书结构清晰,大致逻辑线路为“反思旧模型——理论创 新——正反案例研究——构建新模型”,从方法论上讲也就 是“理论——假设——案例——验证”的实证研究路径。
在 集体选择的过程中,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导致很难进行客观 的分析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科学的实证研究框 架,使得研究更为客观严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的 集体选择框架可能有不适合我国国情之处,但其实证主义的 研究框架对国内公共行政的研究大有裨益言及实证研究,特别要提出的是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作 者在理论假设提出后,需要进行理论的检验,实际上我们有 三种一般性的基本检验方法:实验法、使用大样本分析的观 察法和使用案例分析的观察法作者通过案例研究来进行理 论假设的检验,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案例研 究的典范三、在我国的实践意义 在我国讨论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或自组织问题,在笔 者看来主要在于政府的角色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发展而来,一 方面由于制度惯性的问题,政府还无法全身而退;另一方面, 民众也习惯依赖于政府的安排民众是否会自主组织起来对公共事物进行治理?如果会, 又该如何组织?笔者认为,在我国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当 然这不需要政府全权负责,但政府应该为社群的协商提供平 台,或者说是起一个助推、催化剂的作用我国经历了几千 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小农思想残存严重,个体之间缺乏信任, 而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极大地影响纵向的制度安排, 所以说在我国自主自觉地协商处理公共事物尚缺乏社会资 本。
因此,政府的推动是必要的,并且要明确这是个渐进的 过程就如书中提到的加勒亚灌溉工程的案例,制度组织者 在农民中首先努力建立工作委员会解决特殊问题应该说,我国大部分的公共事物的情况要比加勒亚地区好, 政府与农民之间保持着较为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可以由政 府出面来安排制度组织者或提供公共议事的平台在本书中 提到大学毕业生可以是制度组织者,因为大学生能很快理解 组织原则,有与官员有效地打交道所必要的社会地位,并能 解决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这点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的, 我国的农村本身就有自己的大学生村官,这直接为这项制度 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接着,大学生村官们就能开 始发挥制度组织者的作用:了解公共事物的情况,安排农民 一起解决公共事物地区的某些特殊问题,将农民不可能完成 的工作汇报政府当农民有了集体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后, 最后再建立地方性自主组织后 记: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某教授于上课时讲授,由于 较感兴趣而作了进一步研读,也曾与该老师进行相关讨论, 但由于资料及本人水平有限,无法对我国的公共事物的管理 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总的来说,此书中的一些经验是值得 借鉴和反思的,总而言之,《公共事物的管理之道》无论是 在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作者严 谨的治学态度也很值得尊重笔者也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反 复研读此书,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篇二: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从研究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入手, 通过对许多案例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分析,包括公共池塘资 源问题不断的土耳其近海渔场、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加 利福尼亚地下水流域、斯里兰卡渔场、斯里兰卡水利开发工 程、新斯科舍近海渔场的脆弱性等案例,提出了自主组织与 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在企业理论与国家理论的基础 上,为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成公共事务的集体 行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制度建议全书一共有六章第一章总结了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模型, 包括三种有影响力的模型: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集体 行动的逻辑第二章研究公共池塘资源情境中自主组织和自 主治理的制度方法作者提出了运用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 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 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二是可信承诺问题,三是相互监督问 题第三章进一步对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公共 池塘资源分析,并对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 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进 行了案例分析。
最后提出了制度设计的八大原则:清晰界定 边界、占用和供应规则则与当地条件相一致,集体选择的安 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 的认可,嵌套式企业第四章对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主要 分析了关于制度供给的问题第五章是制度失败及其脆弱性 的分析作者通过详细分析土耳其近海渔场、加利福尼亚的 部分地下水流域、斯里兰卡渔场等制度失败的具体情况,并 与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失败的 制度原因第六章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 框架则是提出了一套制度分析选择的框架阅读后的感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呈现出 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情况,奥斯特罗姆教授综合政治学和经济 学的同时又超越了政治学和经济学,以交叉学科的姿态去研 究公共事务的治理问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与启 发,要想在某一问题研究领域内的取得成绩,了解与运用一 些重要的分析视角与强大的分析工具是十分重要的奥斯特 罗姆对三个理论模型的修正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体行动 困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使得政策分析更具可操作性在解决公共事务的问题上,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组织与 自主治理的建议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 理的一种理念。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 比如林地、草地、集体土地、河流湖泊等,我国也在推行包 括土地流转、集体林权体制改革、退耕还林还草等在内的多 项政策,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广大的农民是直接面对与使用这些自然资源的,充分调动他 们的参与积极性,给予他们足够的治理权,对于制度的实施 与推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在农村发展与农业生产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 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抗旱排涝能力不强目 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 许多农民称之为“毛渠”,当时的设计标准本来就很低,只 能应对气候正常年份的农业生产用水而且自农村实行承包 责任制后,公共的水利设施多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损毁 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旱不能灌, 涝不能排随着农村集体劳动制度的解体,许多农村基础设 施的建设十分落后,农民之间的集体行动与协作的精神也在 不断流逝而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在国家和市场之外提出的第 三种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方法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基 础设施建设,重塑集体合作精神,改进乡村治理具有重大的 现实参考意义。
其实多中心与协同治理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许多学者都 论述过了,我认为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之:那就是政府、公众、 第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实现集体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本 土化应用还需要我们大胆地进行实践 篇三:《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是美国公共选择理论印利安纳学 派代表人物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女得主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 撰写的,她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曾任美国 政治学会主席,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会长,美国中西部政治学 会会长,该书是对公共池塘资源如何有效治理的探讨在论 述她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之前,必须对之前存在的公共 物品及其治理的一般理论——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进 行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 论,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构成了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 划分与国家和企业理论之间的界限她的自主治理理论也是 在对前两者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批判 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最早是萨缪尔森 1954 年在《公共支出 的纯理论》中提出的,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社会成员均等地 消费的物品,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