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1、课件演示“校园情境图”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9+9+9=27(扇)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跷跷板的人数:4+4+4=12(人)或2+2+2+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以上算式)2、初步体会“几个几”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1:都是加法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略)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教师:该校二年级8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9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你有什么感觉?学生1:太长了学生2:太麻烦了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三、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利用课件演示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
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想一想,8×4等于多少?学生1:8乘4等于32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2、教学例2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3、引导发现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四、巩固应用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2、学生将校园图(课件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五、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学生:(回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