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用以分析社会和 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即 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从而与历史上出现的 其他文化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无论谈论社会、 历 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 ——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 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 “人是自由的自觉的” 类存在物 [1] 人的这种类特性导致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改 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促使“自然的人化” ;在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人增长了认识自然的知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也被从原始 的自然状态“人化”了 “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 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 因此我们说,文化 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 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使用的概念是“人 民”,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人民群众 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 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
人创 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所以,毛泽东要求文艺 “为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在于培 养“四有”新人;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 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 [2] 以人为本的文化观,与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人, 在 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1] ,而在人的诸多社 会关系中,首要的正是经济关系应当理解,经济服务于人的生存和 发展需求, 经济是人的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就是人的 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决定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革命的进步的文化近现代史上, 一些文化学派曾采取相对主义的立场, 对文化的进步性提出质疑 不 能说他们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承认历史是发展、进步的,就 很难对文化的进步性全盘否定,文化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的进步, 即文化不断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 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进步文化 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是人性完善的体现, 先进文化是进步文化中最富 时代感的部分。
作为有着高远理想追求的无产阶级政党, 我们党必然 要站在时代的潮头, 致力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引领进步文化的前 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党相继提出建设新民主主 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目标, 突出表现了党对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理解所谓“革命” ,从政 治意义上讲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行动, 在哲学意义上, 又可以 理解为对某种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根本改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 无产阶 级的思想文化应当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要求, 引导人民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种意义上,无产 阶级文化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人民 性;社会主义文化仍然需要不断发展、 变革、创新,这也是一种革命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科学的理性的文化 某些非理性的情 绪也是文化现象, 但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理性的表达 追求科学合 理性就是追求对客观真理的掌握, 追求对规律的认识 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都有鲜明的理性追求其实 , 即使是人的情感中也包含理性因 素——情感理性 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毛泽东认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要对中国 的社会特点有透彻的理解,都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理性色彩。
人们越 是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了真理,就越有条件从被动的“必然 王国”走向马克思所说的主动的 “自由王国”,“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 因此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4]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形 成是一种历史现象 现阶段民族不仅不会消亡, 还是社会构成的一种 重要方式民族是特定人群生活的共同体共同的语言、精神信仰和 生活方式使一个民族的人凝聚在一起, 因此民族既是社会和国家形成 的基础,又是民族文化生成的本源民族文化对民族认同、民族情感 的培育、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至关重要 毛泽东特别强调文化的 民族性,就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和其所蕴含的精 深历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发展民族文化是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必然的选择,但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又不能自我禁锢民族文化从来都不是在禁锢、封闭的状况下形成的一旦 禁锢、封闭了,民族文化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要 广泛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而且要遵循人类文明共同认可的 方向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文化的丰富 性是由文化多样性构成的。
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必然对文化提出丰 富多样的要求丰富多样是文化的活力所在,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资源 与条件文化的多样丰富,既是形态、类型的多样丰富,也是风格、 样式、特征的多样丰富在一个社会中,多样丰富的文化既要有区别, 又要有联系,否则社会的文化系统就会解体,因此“和谐”就成为社 会文化内在的必然要求所谓和谐文化,即以和谐作为基本价值追求 的文化,它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心理和思维方式就文化本身 的指向来说,和谐文化强调的是一个文化系统中各种亚文化的协调; 就社会的指向来说,它强调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 各种社会矛盾 和社会冲突的协调解决文化的和谐性与文化的革命性、进步性是辩 证的统一,革命性、进步性着重于文化发展过程,和谐性则着眼于文 化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文化方 针政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下的实际操 作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科技教育, 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良好 社会道德风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 明成果;研究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同步发展;鼓励文化创新,建立有利于文化 创新的社会氛围、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要 看重文化的经济效益,更要看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力求实现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