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27876841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程老师应对了这个挑战。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谭健文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相信程老师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2、。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生议论,推荐某生。)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该生诵读。生鼓掌。)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 “愚、圣、学” 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

3、顿。)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作者感到很痛心。师:我认同你的观点。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请大家思考,后文哪些段落围绕或暗含“愚”字来抨击“师道不传”的流俗呢?生:在第二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一句表明父亲帮儿子选择老师,但他自己耻师,这是愚行。还有第三段,“士大夫之族则群居而笑之”也是相同的愚行,他们的观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

4、句愚言。师:你觉得这些言行体现了“愚”。大家再看看这三段还有哪些字眼直接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谴责?生1:第一段后半部直接就写了一个“愚”字,谴责的是今之众人耻师的愚行。生2:第二段最后一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暗指对方为愚人。第三段最后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实一个“愚”字已经呼之欲出了。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明白第一段的后半部至第三自然段在“说愚”。请大家思考:这三段写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请择其一或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愚之所在,关键是说清你认为“愚”的理由,要有观点有分析。生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不从师,其智会越来越愚。生2: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5、焉”写出了家长的愚行。师:上文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这个家长已经择师了,这不是恰恰体现了他的明智吗?为何你还认为他愚?生:从第一段我们已经知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首先要传道,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明这是个愚师,他只解决了学习的表层,而没有传道。师:你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个愚师是自己找上门要给人家家长的孩子当老师的?大家关注“择”这个动词,是谁择谁?生:家长给孩子择师。师:所以过错方主要应该算到家长一方。当然,老师也要补充一点,在唐代,这种章句之师、句读之师很盛行,而传道的老师很少。这个家长自己不从师,而且给孩子也择错了老师,不

6、仅愚己,还愚子,较今之众人,愚的程度更深了一层。还有同学要发言吗?生:第三段提到士大夫之族对“曰师曰弟子云者”都“群聚而笑之”,而且他们的理由居然是求师者“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其实我们向别人学习,只要对方有道就可以以之为师,但他们却以地位为标准,这是不对的。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的话题词语是?生:位、官。师:我们讨论的是“尊师重道”,为何士大夫的言谈转移了话题?生:说明在士大夫心里,择师的标准不在于对方能否传道,而在于对方的官职和地位。师:说得很好,一语中的!谁来补充一下士大夫从师的相关背景知识。生:在魏朝,自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都一直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

7、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的这些贵族子弟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品德高低,凭借着高贵的门第就有官可做,他们生来就是统治者。所以这些贵族子弟的门第观念非常深,直到中唐,情形依旧。师:关键是门第观念在作祟。士大夫不从师的关键是不从师还是不重道呢?大家看“愚”字的字形,领悟到了什么?生:“愚”字的下面是一个“心”字,说明“愚”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师:也就是说智愚尚不可怕,关键是心愚,问题就严重了。士大夫们还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生:我认为士大夫这样说,简直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完全没有心智去理解何谓师道,严重贬低了自己的智商。师:你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但观点还没有分析

8、清楚,能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吗?生:他和他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师:翻译得很准确,但句子还不够通顺,能否用一组关联词衔接这两个分句?生:他和他(因为)年龄相似,(所以)道德学问也相似。师:你为什么选择因果关联词?生:他们觉得因为年龄相近,所以他们懂得的道理也应该差不多,所以我认为是因果论断。师:这样吧,我们来扮演一下角色。你是一个士大夫,我和你年龄相当,但我的道远胜于你,现在你要对我说这句话,你认为要采用怎样的口吻?生:轻浮、自大。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以我为言谈对象。(生诵读,同学们鼓掌。)师:有没有同学想和他PK一下?林婉君举手了,你不服气是吧,那你来试试。(生绘声绘色地诵读,同学们热烈

9、鼓掌。)师:看来这位同学把自大的口吻读得更加精彩。士大夫不从师,仅仅只是愚己愚子吗?还有怎样的影响力?生:士大夫之族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有人效法的,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他们这样的做法是错的,会影响社会风气,导致学风不正。师:确实是这样,士大夫作为“高管”,封杀了师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词叫上行下效,致使社会处处皆愚。那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生:对比论证,把古代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做了对比,耻从师害己,不善师害子,嘲相师害人。师:从愚己、愚己与子到愚己与人,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社会层次愈来愈高,可见以上三层愚之论的关系是生:逐层深入。师:我们来给这三层愚之论

10、列一个小标题,你认为“轻师必愚”和“轻道必愚”哪一个更合适?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生1:我认为拟“轻师必愚”更好,因为人们要从师才能学道,从师是学道的基础。师:也就是说从师是学道的必经途径,你说得挺好的,要自信。生2:我认为是“轻道必愚”,因为文章中有个观点是以道为师,师不一定都是传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为师。师:你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有的人看上去从师了,但不一定能学到道,万一择错了老师就麻烦了。还有谁想表达自己的见解。生3:我觉得是“轻道必愚”。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择师的标准是“道”,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指“先王之道”,用今

11、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灵魂和根本,可见“道”非常重要。而且纵观全文,出现了很多“道”字,最后一段作者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说“余嘉其能从师”,可见作者偏向于论道,这篇文章是以“道”为出发点的。师:言之有理,但她关于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谁抓到了?生4: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学于余”,所以叶馨同学用这个来论证她的观点还有欠考虑。生5:我觉得用“轻师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从师是因为心中有惑,从师就能解惑。生6:我赞同他的观点,文章标题就是“师说”,而且开篇第一句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不从师就不能学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欢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师:你扣

12、住标题和开篇观点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老师也补充一点,古人也喜欢把几个观点安插在文中分说。(生笑。)师:大家都争执不休,其实选哪一个做标题,我们不必达成共识,关键是把握“从师”与“重道”的关系,前者为形,后者为质。我个人倾向于选“轻道必愚”为标题,因为文学创作有个讲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观点都不要和盘托出,要蕴含在文章中,交由读者去领悟。能把文本内核挖掘出来作为小标题,似乎更为妥当,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师:南宋文人黄震写了一段文字来评论这三层愚之论。他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

13、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你是否完全同意这其中的观点?生:这段话对文中的对比论证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认为这三段前面确有起句,即“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后面并没有总结句。师:既然大家认为此三段前起后无收,可否通观愚之论,仿照以下参照句的句式,给这三段写一个结论句。参照句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写的总结句,讨论并评价优劣,再推荐一位同学把他所写的句子写到黑板上。(三位学生上讲台板书。)师:我还想听听下面同学的见

14、解。生:是故无圣无愚,无小无大,无卑无盛,小能学而大不遗,师道可复,则道可传矣。(生鼓掌。)师:扣住了一个“道”字,而且照应了三层对比,写得真棒!生:是故无圣无众,无长无少,无官无民,不耻相师,而学道者皆贤也。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精品造句。生1:是故无愚无圣,无小无大,无羞无蔑,不耻而师,则道可传也。生2:是故无圣无众,无师无童,无卑无盛,师之不从,道之不重,智之不得也。(生热烈鼓掌。)师:掌声意味着你们很欣赏这一句,理由是什么?生1:要点突出,排比句式显得很工整。生2:是故无圣无愚,无长无少,无卑无盛,从师而学,道所传也。师:你们最喜欢哪一句?生:第二句。师:看来思维以全面取胜,既要注意内涵,又要注意文辞。老师也写了一句,和大家所写的差不多:“是故无圣无众,无子无身,无贵无贱,以道为师,师道传矣。”同学们注意,我们都能想到的总结句,韩愈为何不写呢?或者说参照句和仿写句同时出现在愚之论的首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重复了。参照句是道理论证,后者是作者结合现实对前句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恰恰体现了段落关联紧密。师:韩愈若直接说“轻道必愚”,不写这三段对比论证,会对文章产生怎样的影响?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