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往事依依?教案?往事依依?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往事依依?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往事依依?教案1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思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 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思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 1、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 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 漪〔 〕 淼〔 〕 徜徉〔 〕慷慨〔 〕 凝〔 〕 镌〔 〕 谆谆〔 〕 镂〔 〕 娥〔 〕 婵〔 〕 搜索枯〔 〕肠 历历〔 〕在目 三、于漪小档案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四、读读议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五、作业 探寻名人文学踪迹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送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在根底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冲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往事依依?教案2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
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往事依依?教案3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忆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答复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根底上进行再创造,模仿文章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1〕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2〕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3〕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听讲 2出示评价内容:请各协作组依据以下评价标准参与活动,最后评出得奖小组 1、最有活力奖 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举手 2、最有见解奖 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表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最有实力奖 能在其中一项任务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4、最有勇气奖 敢于与其他协作组竞争,力争在各项任务中获得最正确 二、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整个活动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根据同学的投票评出收视率最高的小组各个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节目 3请同学评价各组节目,选出最正确节目学生评价 三、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请试着模仿课文,用第一人称表达他的一件事例,并能模拟名人的语气有感情地娓娓道来请各协作组在课外收集资料的根底上,按以上要求一一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各协作组准备活动 2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要求:请各组代表自由发言,声音响亮,语言的简洁,只讲一件事,更要有感染力,力求打动在场的同学,最后请协作组评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各组代表自由发言 3请同学评价各位代表的发言,选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学生评价 四、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了解了于漪有关文学的依依往事,我们来说说眼前的初一语文,你眼中的初一语文课本是怎样的,你想对所有在场的初一语文老师说些什么?请同学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评价听讲 五、结束语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根据评价表,对照本组表现自评,说说本组可获得什么奖项,并简单说说理由学生自评 2教师评价听讲 3结束语你们都对自己的表现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那要轮到老师来说了而此刻我最想说的的话,于漪老师已为我说出来了〔出示于漪的一段名言〕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听讲?往事依依?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翻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2、作者简介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播放于漪录像简单评价一下: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最好〕、有精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