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必修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1.50KB
约38页
文档ID:527443924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必修_第1页
1/38

必修31、孔子和老子一、孔子及儒家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二)孔子的思想1、“仁”的思想——核心:(1)含义:“爱人”(2)方法:“忠恕 ”(3)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 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2、“礼”的思想:(1)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2)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问题探究:“仁”和“礼”是什么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3、中庸思想:“执其两端而用乎中”仁——中庸——礼:指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4、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并主张把探讨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放到首位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总结: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②总结了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③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四)孔子的历史地位:1、变迁: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看孔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二、老子及道家思想: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东周典藏史官,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中1、 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4、历史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起源的哲学家; 2、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百家争鸣背景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环境相对宽松;“士”阶层的活跃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主要学派早期儒家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仁、礼,主张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和人事,敬鬼神而远之)教育家: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礼法并重;君舟民水说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客观唯心主义);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自然无为,小国寡民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法家韩非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该不断进行变革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认识论:强调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逻辑学:归纳推理类、故)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儒家:仁政礼治,道德自觉道家:道为根本,自然无为  适用于王朝建立初期,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地位:孔子:春秋乱世,礼乐崩坏,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正名孟子、荀子: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合纵连横,攻伐为贤仁爱之心、民贵君轻 /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秦:重法家、行霸道、焚书坑儒汉代统治思想变迁的历程:——黄老之学的兴起(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 ——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什么是“黄老之学”?主要内容是什么?2、黄老之学的特点是什么?黄老之学为什么能在西汉初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统治者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法家或者儒家思想呢?3、黄老之学对西汉社会的影响?思考: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汉武帝时,黄老之学却为什么被新儒学所取代? 1、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如:“君无为而臣有为” 皇权相权 中央和地方七国之乱.2、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新儒学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愿二、罢黜百家,独尊在首位儒术:1、新儒学:(1)新儒学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内容:①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的合理性 天谴论——君主权力的有限性 ②为适应大一统事业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②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结合政治史)  ③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有消极作用。

如何评价新儒学?1、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2、“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宋明理学知识回顾: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形成: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挫折: 秦始皇为巩固政权,“焚书坑儒”,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学受到打击;主流: 汉武帝时,经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意识,获得“独尊“地位,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什么是理学: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儒家学说二、理学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唐宋时期儒学体系不断更新二、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①代表人物②主要思想: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A、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需要遵循的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即为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把握“理”的方法,就要“格物致知”③影响:程朱理学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上,将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理学阶段;明初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朝鲜日本产生很大影响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守仁②主要思想:陆九渊心学: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③地位:陆王心学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阶段三、宋明理学的评价(影响):1、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质等,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总之,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4、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背景:(一)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二)政治上:中央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统治腐朽。

三)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二、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代表人物及内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李贽:1、人物及代表作: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焚书》《藏书》 反传统 反权威 反教条2、进步思想主张:(1)批判孔孟学说,反对绝对思想权威2)批判程朱理学,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源于阴阳二气3)批判儒学的伦理纲常,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批判继承传统儒学:黄宗羲:批:“君为臣纲” 承:先秦民本思想 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批:脱离实际 承: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提倡到实践中求真知 王夫之:批:“天命论”、“生知论” 建立唯物主义体系明清之际的思想批斗包含的内容:反对绝对权威;倡导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主张社会变革,关乎国计民生;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揭露帝王专制的罪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关注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二)三大思想家1、人物及代表作:共同的时代、生活背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王夫之:《读通鉴论》2、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主张(1)思想上: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思想: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