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引发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引发的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开课引发的思考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傅开国(应福建教育2006年第11期约稿)公开课,引领我们走向前去把课改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载体传导,必靠桥梁过渡。在教育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多种教研形式的作用发挥中,公开课以其直观形象、操作性强的独特优势,在引领课改方向、提升教师素养、解决教学难题、实现有效教学、追求学生发展等方面,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了“载体”与 “桥梁”的作用,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向广大教师开放的课堂教学,与日常的无教师听课的课堂教学相对。与常态课相比,公开课具有示范性与探究性两大显著特征。它不仅要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另
2、一重要任务,是要让众多的看课教师在某一点或某几点明白怎样才能科学、高效地达到上述理想境界,因而具有示范性。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于课堂教学,把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是既需经验又超越经验,既须继承又饱含创意的实践活动。实践必然伴随反思,在总结成败得失中重建。这个由稚嫩走向成熟,由缺失走向完美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公开课,也因而具有典型的探究特征。细细想来,从目标指向的角度看,公开课可分为两类:一是问题研究型。各个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中的研究课属此类,它着重针对教学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研究的针对性和专题性。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实施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3、尤其是一些新的教学板块如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如何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需要通过公开课课例,在“建模”中“入格”,寻求解决策略,实现有效高效教学。因此,问题研究型这类公开课,下自学校、教研组,上至各级教研活动,举办最为广泛,广大教师参与最为积极,更具群众基础。二是成果展示型。各种示范课和课堂教学大赛则属此类型。它重在展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引领教学改革方向,示范课堂教学。赛课同时还兼有发现新秀,打造名师的重要作用。这类公开课更具综合性,既有格又不拘一格,在“出格”与“变式”中创新,凸显教师个性,张显教学特色,追求教学艺术,实现教学最优化。公开课,你的作用发挥如何?并非所有的老师对公开课都持肯定
4、态度。甚至可以说,对公开课持保留意见的,绝非个别。原因何在?我以为,问题不在教学实践是否需要公开课,而在于公开课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还得与时俱进,适切广大教师需要。冷静分析公开课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寻求对策,使之发挥效益,推进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言论之一:非原生态。公开课是远离原汁原味的常态课,课下,还必须对必要的背诵课文、抄写词语之类“打补疤”。这里只说阅读教学。总是选择“讲读”,且一课时处理完整篇课文,看似高效,而就一篇课文的全程教学看,效率是不高的,因而缺乏实效性。思考与对策:走进常态,“常”中出新,使之在较大范围有再生性,让“星火”“燎原”。阅读教学的公开课,课前读读课文,人人生字,
5、按预习提示或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预习预习,是必要的。但不要为展示在众人面前的“精彩纷呈”作过多铺垫。如果“预演”,那就更值得商榷了。我们组织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具可学性,越便于普及。上届全国青年教师小学阅读教学大赛,采取课前只短暂接触学生,目的就在于让公开课返朴归真,避免预演。不足之处,为了顺应广大看课教师追求“讲读”才“精彩”的心理(或许还有认为“好操作”的原因),几乎各级赛课的执教老师都选择“讲读”。难道之前之后的教学就没有研究的必要,没有展示的必要?这是需要组织者、评价者与参赛者共同正视的问题。言论之二:缺乏针对性。不可否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
6、重要板块,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毕竟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写作(或写话、或习作)、实践性学习,这些板块中客观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比阅读教学少。然而,各级各类公开课,似乎都极力回避,只青睐于阅读教学。层次越高,这种现象越为突出。是组织者的疏忽,还是担心难于操作、达不到满意效果而有意使然?须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是上述板块各种训练措施与途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的。思考与对策:全面展开,专题研究,解决真问题。针对问题,研究解决,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校本教学研究,蓬勃兴起,焕发出无限生机,原因就在于此。教学问题无外乎两大
7、类,教师个体、某些学校面临的个性问题;教师群体、区域性共同存在的共性问题。不管是哪类问题,都存在于语文课程的各个板块。瞄准真问题,分层次,定专题,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研究相结合,达到语文课程实施问题研究无盲区,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言论之三:“望课兴叹”。公开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高层次赛课,其高度凭教师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不说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课堂结构的巧妙安排,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教学语言的逐句推敲,单说所展示的(主要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设计)精美课件和几次、十数次甚至更多的试讲,就令人“望课兴叹”,别说广大的农村教师,就连城市的绝大多数教师也望而却步。难怪不少应全
8、国各地巡回示范教学的名师都喜欢上同一课文。思考与对策:看课教师,要提高认识,明白:课必须“磨”,“磨”中提升教师素养,“磨”中精益求精,只要不是在授课班预演,就非“作秀”、造假其作用在于树立标杆,学有目标;“引领教改方向”,朝着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目标迈进。教学管理者,要着力于备课的改革,变备课的“单干”为群策群力,集体智慧共享同年级先分头精心备课,然后交流,每位教师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增、删、换,实现常规教案向优质教案不断逐步提升。如此,怎会“望课兴叹”?同时,一线教师,尤其是城市条件好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电教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通力合作,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让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
9、共享成果,直接服务与教学。让精美的课件如同手机和傻瓜相机一样,成为人人可用、好用的大众化工具。在教学资源方面,也不妨来个“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言论之四:公开课,你为何脚步匆匆?相信大家都看过各个层次的不少公开课,许多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问题到底在哪儿?其一,课时容量过大。总是把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高度浓缩于一课时中,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仓促草率,时间不足,空间不够。其二,目标不准,重点不明,四处出击,蜻蜓点水。其三,评价者(包括专家、研究人员)的求全责备。思考与对策:第一,科学安排课时容量。说句公道话,教学一篇课文,
10、展示两课时容易,一课时难读大得多。教学大赛中,只执教一课时,也真难为了做课教师。众多名师四处做课都是执教两课时,原因就在于此。建议:阅读教学赛课之外的平时公开课,是否可以展示两课时。第二,教学容量适度,定标准,定点精。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做到“三定”。一曰“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礼记中庸有言“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战场上“与其伤敌十人,不如毙其一个”。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
11、、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普遍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突出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二曰“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
12、学的又一有效措施。三曰“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第三,专家、学者、教学研究人员科学评价、正确导向。一是不可求全责备,求全责备的结果就是导致面面俱到。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指向并达成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行。切不可你必须抓我认为应该抓的词、句理解感悟我才认可。那样,执教者会左右为难。言论之五:摇摆中失衡。纵观我国的语文教学及其改革,成绩是显著的。总避免不
13、了顾此失彼的摇摇摆摆,在摇摆中失衡。课程改革前,强调“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科性质的定位,对“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主流趋势是批判,这对语文工具性的落实是不利的,因而出现了目前人文性大于工具性,语文工具性弱化而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的突出倾向。这可苦了广大语文教师,左右为难,迷惘中不知如何施教。思考与对策: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搞课程改革既不可妄自尊大、闭门造车,要学习西方;但也不能盲目照搬、机械模仿。有人说,西方的教育,注重培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科基础扎实、技能优良。我看,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我非常赞成实施课程改革“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观点。比如,阅读教学经历“语言”“思想”“语言”的“双向过程”,走两个来回;习作教学必须实现 “事物”“认识”“文字”的“两重转化”,都是必须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