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哥本哈根观后感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86KB
约3页
文档ID:527254989
哥本哈根观后感_第1页
1/3

哥本哈根观后感 话剧讲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与他的老师与朋友玻尔制造1941 年“哥本哈根会谈”之谜的 故事这个与我最痛恨的物理学密不可分的故事却没有引起我的任何反感,因为自始至终, 故事的主题都围绕人性展开人性的博大与自私,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沟通的误会与理解在 小小的舞台上倾泻铺开,让每一个人物的形象丰满而充实我们应该先负责地交代一下话剧的背景:维尔纳•海森堡,1901年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22岁就获得博士学位,31岁就因为提出了“不 确定性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个公认的天才另一位主角尼尔斯•玻尔,1885 年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与海森堡可谓“亦师亦友”以他为中心的“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 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科学家之间真诚的合作不复存在 1941 年秋天,海森堡应在哥本 哈根发表演讲,并拜访了玻尔与他的妻子为了避开监视,他们在玻尔家的后院散步聊天 结果不到按10分钟,他们的谈话就结束了,两人近20年的友谊就此一去不复返到目前为 止,没有人怀疑海森堡向他的同行透露了德国纳粹正在进行一项原子弹的计划,但是两人究 竟谈了些什么?他们的谈话究竟对“二战”产生了何种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哥本哈根会谈之 谜”。

当话剧伊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淡蓝色的半圆形空间,随着震人心魄的厚重音乐,一 扇门被突然打开了,随即一束明亮的白光毫无征兆地挥洒而出,从光影中缓缓走出的,是身 着白衣的 3 个主人公———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他的老师与朋友玻尔、玻尔的妻子玛格瑞 特关于海森堡究竟来哥本哈根做什么的问题被战争的背景衬托得异常严峻,无论是老友间 的问候抑或是学术的交流,包括尴尬的客套乃至不断被延续的争吵,都以战争为核心背景 当海森堡和玻尔终于再次出现在舞台上并已经反目时,所有观众的注意都被吸引到这个谜底 之上因为前面他们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玻尔之子遭遇海难的死亡;海森堡对于爱情的羞 涩;玻尔与海森堡对于学术的共同的执着人性的柔软与刚强在此时统一地让人心头一阵阵 发紧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当时场景已便当事人能更好回忆地排布后,我们终于听到了海森 堡对玻尔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哥本哈根会见之谜的答案: 一个正义的、有道德的物理学家,是不是可以为了制造能够杀人的核武器而工作? 海森堡之所以这样提问,是因为他已经发现普通铀为主体的核反应堆中,不必竭尽心力去提 炼铀235才可以制造原子弹;只要铀238的不断反应便可以轻松得出另一元素钚,而钚元素 同样制造原子弹,这样的发现并未让他感到荣耀,而是感到恐惧,因为这是一种足以毁灭世 界的发明,于是他带着迷惑来求教于他的老师;而玻尔的反应则是一旦让德国先期掌握有关 核裂变的方式与细节,整个世界将毁灭于纳粹手中,而海森堡这样问无疑是想做纳粹的帮凶, 于是他便率先发怒;而海森堡又觉得玻尔并不支持自己关于“全世界物理学家一起停止对原 子弹的开发”这一理念而怒火上升,正式导致二人决裂。

但是在剧中所限定的:当事人在死 亡很长一段时间后,魂灵在一个既不在天堂也不在地狱的某处相遇,并且围绕着“海森伯究 竟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这个主题不停地辩论这样的环境下,反复地辩论的最终结果,人 们只会发现,自己所谓的造福或者正义,都是相对而言,关于这个发明,毁灭与破坏才是真 正存在的而转归人的真性情时,剧情则回归温馨:在另外一扇门里,是金黄色的树林,树 木在秋风中飘落着叶子,景色温暖怡人海森伯就这么站在门口,望向自己的良师益友玻尔, 他们的眼睛中的灰烬———友谊的灰烬开始重新燃烧当然,这些都是编剧麦克•弗莱恩的戏剧内容但我要说的是:在美好的世界面前,人为的 扭曲是多么渺小而可笑而关于人性与感情的流露,却又是多么真挚剧情的高潮出现在玻尔斥责海森堡在为属于纳粹的德国卖命时海森堡眼含热泪的一段独白: 玻尔,我必须知道!我必须做出决定!如果同盟国正在制造原子弹,我为我们国家做什么选择 呢? 你说过,人们容易以为弱小国家的国民们的爱国心会少些是的,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 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我出生在德国 ,德国 养 育了我德国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张张脸, 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 是鼓励我、引我上 路的一个个声音,是紧贴着与我交谈的一颗颗心。

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和难处的兄弟,德国是 我的妻子,德国是我的孩子我该知道我为他们选择什么 ! 再战败一次吗? 再让伴随我长大 的 恶梦重现吗 ? 玻尔,我的童年是在慕尼黑兵荒马乱的内战中终结的还要更多的孩子像我 们那样挨饿吗?还要他们再过我的学生时代那样的夜晚吗 ?在那寒冷的冬夜,手膝匍地爬过 敌人的封锁线,在大雪与夜幕的掩护下去乡间为全家找吃的? 还要像我 17 岁那年,守着那恐 怖的犯人,跟他不停地说啊说啊,直到凌晨,因为天明他就要被处决了? 还要他们像我那样整夜 地受煎熬吗?再说一遍,与伟大的万物世界相比和最单纯质朴的人性本性相比,人类的所作所为又谈何伟 大呢?莎士比亚曾经有过著名的论断:“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类作为现实世界 的主宰几乎能够改变任何一切,决定任何一切这让人类群体渐渐庞大起来,渐渐以为自己 便是宇宙的核心,在人类眼中的,只有财富与美好,创造与获取;却几乎看不见贫穷与战乱, 毁灭与失去再次感谢王晓鹰导演和梁国庆、何瑜、杨青三位演员的辛勤工作,他们的努力 让我们收获了一部精彩的话剧,和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人本身就是极度渺小,希望有机会能多看几遍《哥本哈根》,面对这个我们所深爱的偌大的 世界,能够看出我们自己的“小”来。

玛格丽特,代表了波尔的妻子,也代表了战争的胜利者,不想让波尔在辩论里成为事实上的 失败者她毫不留情的告诉海森堡,你错了,你分析了所有的人,恰恰忘记了自己,你是一 直骄傲无比的人,那次来哥本哈根,你不过是来炫耀你们德国武力的征服,从前你来到丹麦 是个可怜巴巴的小助教,而如今是征服欧洲的大国的科学界明星至于为什么德国没有造出 原子弹,很简单,海森堡没有能力造出,他在计算的时候犯了错误,海森堡脆弱的道德感都 建立在他最后的没有造出原子弹,这个原子时代最大的喜剧上,可是不幸的是,造成这个喜 剧的,不是因为所谓的良心,而是海森堡的无能,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无能,因为有能力的 科学家都被赶到美国去了就在这结束,《哥本哈根》还是读者文摘的深入版,得出的无非是不要相信狼的故事,哪怕 是只失败的狼故事进入到第三个部分,海森堡觉得自己三十年的辩解都是多余的,他曾经 有几次的死亡机会,但是都躲过了,若是他在德国成功实施了核裂变,那么他就会死于核辐 射,他在战争末期横穿整个德国,探望自己的孩子和夫人,途中差点被党卫军给枪毙,他靠 一盒香烟获得了活命的机会,但是如果他这样死了,也许就不需要战后无休止的辩解,以及 去握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而可悲的是,那些沾满了血的手,都傲慢地缩了回去。

他造的出 原子弹么,在原子弹在长崎和广岛爆炸的当晚,海森堡就算出了公式,尽管有错误,他随后 一个礼拜就修正了结果也就是说,海森堡是有这个能力的,那为什么不呢/这是道德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还是量子物理的描述,在此处又在彼处海森堡也许面对的 是用剧本里的话说,是量子伦理的困境,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经典描述就是粒子的速度和 位置不能同时测定,那么人的心呢,是不是也永远无法考量此剧主要描写了三位科学家对于科学、科学的伦理、科学能带给人类什么、科学 家的爱国主义等等话题进行的思辨其中有波尔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后,知道被 投至广岛、长崎之后的悔恨心理,也刻画了海森堡作为德国科学家既想保卫自己 的国家,又不愿为纳粹制造核武器的矛盾心态这样深刻剖析人类心理的话剧, 在中国是很少见的看完话剧,我想西方的科学家可能会进行这样深入的思考,同样的问题对于 中国科学家来讲可能不用那么纠结首先,中国的科学家的民族情结特别深重,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研究科学可以完全投入,不必顾虑,也没有心理负担其 次,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受到西方的侵略,深切体会了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深重 灾难,因此,中国人更加容易接受科学主义,科学几乎就是先进、正确,就是文 明的代名词,因此还来不及思考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第三,所有用于杀人的 武器性质都是一样的今天的核武器比常规武器杀伤力大,但当年的常规武器也 比冷兵器杀伤力大很多,研制常规武器的人同样也应该反思第四,基因研究、 克隆技术都会带来人类的伦理问题,目前还难以预测这些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 果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科学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