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联系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社会思维:口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U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候却是很危险的U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口社会影响塑造行为U性格倾向塑造行为社会关系:U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U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研究方法: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总体思想:形成假设并对其进行验证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 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境设置图1两种从事研究的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补充)早期状况(1895~1934)社会心理学的产生要比心理学稍晚,到现在只有IOO多年的时间早在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崔普利特(Norma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当有他人在在场的时候个体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崔普利特发现,当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骑自行车的速度要比自己单独时快,并且也不费力后来他又让参加实验的孩子做在钓竿上绕线的工作,也发现一起做的时候要比单独做的时候快。
1897年,崔普利特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他的工作也因此成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指向灯,现在为止,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一致沿着这个方向尽管崔普利特的工作开创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但社会心理学的真正建立却是1908年的事情在这一年有两本以社会心理学为题的书出版:一本WilliamMcDougaII《社会心理学绪论》,另一本是EdWardRoSS写的《社会心理学》其中McDoUgaIl以个体作为研究的重点,用本能论的观点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与MCDoUgall的思路不同,RoSS则从人际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理解社会影响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它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社会心理学真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FloydAllport出版了第三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在这本中他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社会心理学也必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他进一步指出,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他人及其行为奥尔波特研究的问题包括从众、非语言沟通以及社会促进起步阶段(1935~1945)1935到1945年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有两件事情对社会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产生于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的经济崩溃使得许多年轻的心理学家失业,这种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因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1936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组织“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协会”,对包括政治、社会运动等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种族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些来自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像Heider、Sherif、LeWin和AdOmO等人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人类的行为迅速发展阶段(1946~1969)社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心理学家从欧洲到北美,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人除了继承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即重视认知过程在人们解释社会行为的作用之外,也开始关注文化等因素对人的影响1950年,阿德诺和他的同事对权威人格进行了研究,十几年之后米尔格拉姆(1963)对服从行为的研究以及费斯廷格(1963)对认知失调的研究都反映了人们对广泛社会因素的关注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学家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入了对人际过程的分析,比如他们研究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人际吸引和爱情等问题。
危机与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人类行为,如女性问题、种族问题等方面是那么的令人失望,对社会心理学的反思使得社会心理学面临着自产生以来的最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促使心理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思路去分析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始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反省,主要是对这些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产生疑问,他们想知道从实验室得到的结果是否可以用来理解现实中的人类行为在经历了70年代的反思之后,社会心理学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它的影响也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70年代到90年代,人们对归因问题的重视就说明了这一点,比如韦纳(1972,1986)的成就归因理论,阿布拉姆森(1978,1994)对归因风格的研究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还关注诸如环境、性别问题、偏见与政治生活、健康、司法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以及市场、消费、营销等所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案例分析0从生物理论角度0从学习理论角度0从诱因理论角度0从认知理论角度0从角色理论角度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L焦点效应: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重要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就是焦点效应。
它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2.透明度错觉:我们一般会假设,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面容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并且使别人注意到,而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要模糊,这就是透明度错觉一、自我概念:我是谁1 .我们世界的中心:我们的自我感觉自我图示是自我概念的基础,是一个人对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自我图式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自我参照效应可以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可能的自我:自我概念不仅包括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一一我们的可能的自我马库斯及其同事注意到,我们的可能的自我包括我们梦想自己的样子,同时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2 .社会自我的发展双胞胎研究指出了基因对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但是社会经验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些影响包括:扮演的角色:当我们扮演某一个新角色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了自我觉察像发生在生活大舞台上的事情一样,该角色逐渐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所接受。
社会同一性:自我概念(对自己是谁的认识)不仅包括个人身份(对自己个人属性的认识),也包括社会身份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定义一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业等等一也暗含着他不是谁的定义这个范畴包括“我们”而排斥“他们”和别人的比较: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比较我们周围的其他人会帮助我们树立富有或贫穷、聪明或愚蓝、高大或矮小的标准: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成功与失败:自我概念并不仅仅由我们的角色、社会认同和比较所决定,它也决定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心理学家指出:用积极的信息来提高自尊,会激发个人做出更大的成就他人的评价:社会学家库利用镜像自我来描述个人把别人当做镜子进行自我感知他认为,我们根据自己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我社会学家米德精练了上述观点,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3.自我与文化对于西方工业文化中的人,个人主义是被推崇的身份是独立的,个体在青春期就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即使个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的特性可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而把集体主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
表1门我概会;独立或相互依健独立白宓相〃:依极特性个人的.川个人特点和口尿定义社会的.川与他人的关系定义限签的事我—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我们 集体的Fl标和团结,现,我的权利和自由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关系反对从众喷我主义座々帏“你婺期有我实的自我"・任何人鄱不是孤立存在的”支持的文化个人t义的阳方文化集体主义的亚洲和第一Itt界文化4.自我认识解释我们的行为:当别人问到我们为什么会有某种感觉和表现时,我们会做出看似合理的回答然而,当原因有点微妙时,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预测我们的行为:人们在预测自己的行为时同样会犯错;人们在预测他们的关系命运时也会经常犯错(建议:当进行自我预测时,最好是思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因此,要预测自己的未来,就应思考自己的过去);埃普利和邓宁发现,有时候人们预测别人的行动比预测自己的更加准确(建议:当进行自我预测时,可以听听周围人的意见)预测我们的感觉:“情感预测”的研究显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多个研究显示,我们对好消息的情绪痕迹消失的比自己预期的要快;在消极事件之后,我们尤其会倾向表现出“影响偏见”一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因为关注消极时间,使得其他所有事件对快乐的贡献会大打折扣、威尔逊和吉尔伯特还认为,人们会忽视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其合理化策略,忽视、原谅和限制情绪创伤)自我分析的智慧与错觉:威尔逊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与解释截然不同。
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因此而忽略实际上引导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威尔逊及其同事认为,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物的自动的内隐态度与受一是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米勒和特瑟认为威尔逊夸大了我们对自我认识的无知性他们的研究指出,吸引人们对原因的注意会减少态度报告对由感觉引发的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自我认识局限性研究的应用价值:关于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研究具有两种应用价值:对于心理学调查,自我报告常常是靠不住的;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报告和解释其经验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这些报告的有效性二、自尊概念:自尊是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或者说是人们对自己的态度自尊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形成于青少年的后期且不容易改变自尊与绩效的关系:高自尊是对自己的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来自对自我的正确信念;低自尊是对自己的消极和否定的评价,来自对自我的扭曲的信念普遍来说,高自尊与高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也就是说,具有高自尊的人往往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比较高的成就,或者说,在自己工作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人往往具有高自尊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不努力并产生焦虑低自尊产生的恶性循环不能取得成级自尊的阴暗面:当高傲的自尊受到挑战时对自尊的反思: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
克罗克和帕克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试图通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寻求自尊的人,对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三、知觉到的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在强事的目我标效能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应付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面对逆境时也容易抑郁,在应付不能控制的压力时免疫系统容易受到损害控制点:人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他们是自己生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是自己处境的俘虏?罗特把这个维度叫做控制点命运由自己来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