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江小流域竣工报告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琴江河工程区 前江小流域竣工总结报告 前江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工程自二○○八年开工治理,到二○一二年竣工,全面完成各项治理措施经过工程区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各项治理措施标准均到达部颁标准,治理效益开始凸现,现将竣工验收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自然条件概况 前江小流域位于XX县区琴江河工程区琴江镇境内,涉及7个村,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61658至262050,东径11620″°′″ ° ′ ″ ° ′ ″ ° ′11至1162554之间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其中丘陵地貌2893hm,占总面积的60.9%;低山地貌占39.1%海拔高度在200m-400m之间,出露地表的岩性主要有花岗岩、红砂岩等 工程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清楚、雨量充分、阳光充足据实地调查,与该地区土壤、气候相适应的植物为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中,乔木主要为马尾松、湿地松、木荷、枫香;灌木以胡枝子、映山红、杜鹃分布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有乌蕨、狗脊蕨等。
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区,土壤构成以花岗岩分布为主,有机质含量低,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山地植被覆盖率低,大局部山地植被覆盖在45%以下,在暴雨和水流的作用下,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 2流失,林草难以生长和繁衍 2、社会经济情况 小流域地处琴江镇境内,涉及前江、建上、大畲、江背、温坊、仙源、梅福等7个自然村,59个自然村流域内总人口为9000人,其中农业人口7900人,农村劳动力3800人流域总土地面积为4750hm,其中林地3196.7hm,水域150hm,耕地553hm,荒山荒坡391hm,其他用地459.3hm,人均耕地0.2023hm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兼种经济作物白莲、烤烟,油茶等,牧业一规模养殖肉猪为主据202023年统计,小流域农村农业总生产值1852.6万元,其中农业92023.8万元,占总值的49%;林业产值为92.6万元,占5%;牧业389万元,占21%,副业产值35.2万元,占总产值的1.9%,渔业产值428,占23.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小流域内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一种植为主,粮食作物占较大优势,经济作物林果产值比重较小,经济结构单一。
3、水土流失情况 坝口小流域地处南部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以面蚀为主,局部地方也伴有严重的沟蚀现象,水土流失面积呈块状,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低山缓坡地带等根据规划期间野外实地调查,流域内有水土流失总面积1382hm,占土地总面积的29.1%,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460hm,占水土流失总面积33.3%,中度水土流失面积512hm,占水土流 2 222 2 2 2 2 2 2失总面积37%,强度水土流失面积42023hm,占水土流失总面积29.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流域区沟渠阻塞,河床升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差,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业产值低而不稳,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中徘徊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制约着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而且严重影响着小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4、治理措施完成情况 自二○○八年该流域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采用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到二○一一年底共投入劳力2023.91万工日,投入资金480.89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90hm,综合治理程度达90.4%,其中种植水土保持林432.5hm,种植经果林159hm,种草57.2hm,封禁治理936.5hm,实施坡改梯4.8hm。
修建谷坊17座,建蓄水池2023只,挖水平竹节沟94km,建沼气池20230只,由于措施布局合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72023减少到1214.1hm,减少495.9hm,水土流失已经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5、治理效益 经过流域区广阔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流域内各项生产条件得以迅速改变,水土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将逐渐显现 5.1生态效益 坝口小流域工程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拦蓄、减缓 222 2 2 2 2 2 2地表径流,增参加渗,保土减沙,防止了土壤流失,小流域内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水土流失面貌大为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治理前相比,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大大提高,植被得到迅速恢复,而且山地林种结构趋于合理,由单一林种变为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林混交的良好生态结构,山间小气候正在逐渐得到改善,各种野生动物重回故里由于封禁管护力度得到加强,流域内山场植被迅速覆盖,加之枯枝落叶的腐殖,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得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使得土壤渗透性和抗侵蚀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治理后的小流域蓄水保土能力增强,泥沙淤积明显减沙,调蓄洪水能力提高,灾害明显减轻 5.2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水保措施蓄水保土效益发挥,将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抗洪能力,减轻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率; 二、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力,使得水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当地的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开展奠定了根底条件; 三、通过水保开发性治理,开展水保产业,将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农村经济,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四、工程实施后,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耕作土地增加,人口环境容量明显提高,从而缓解人口压力与现实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五、同时,也将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开展,使得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小流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开展 5.3经济效益 5.3.1经济效益静态分析 依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按照各种措施效益测算期限为30年,其中水土保持林按治理后第3年开始计算,经果林种植后需5年开始计算,种草按种植后第2年开始计算,封禁治理按第4年开始计算,梯田按治理后第2年计算。
根据计算进行经济效益静态分析: 总静效益=总效益-总投资-总运行费用=612700.79-480.89-7438.33=4781.57〔万元〕年净效益=4781.57/30=159.39〔万元〕 效益费用比=12700.79/〔480.89+7438.33〕=1.60 6、工程组织管理 6.1树立保护优先理念,完善水土保持方针 新的水土保持方针为“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把预防水土流失放在首要位置,强调综合防治,重视管理与效益实践证明,水土保持工作预防是根底,保护是前提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扭转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从根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6.2建立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为确保该工程各工程顺利实施,流域区所辖镇抽调了有关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组成重点治理领导小组,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小流域治理小组,小组分别由县乡两级领导担当,县领导和所在乡镇主要领导挂点直接参与治理工作同时,把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列入领导任期政绩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
领导小组成员经常蹲点在现场,负责工程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初步验收 6.3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进综合防治 水土流失防治涉及工程、林草、耕作等多种措施,涉及水利、林业、农业、水保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在措施实施层面建立规划统筹机制 综合防治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经验结合工程、林草植被、耕作等多种措施,形成合力,水土保持效果显著6.4落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 县水保局年初将当年重点治理任务落实到流域所在乡镇,建立并落实“五定、三包〞的治理责任制度五定〞即定地块、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定质量,“三包〞即包整地、包种植、包管护,把治理任务落实到相关村、组,落实到干部、个人,明确治理责任要应用播送、电视、报纸、墙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各种手段,大力开展水土白痴综合治理宣传,提高广阔干部群众的水保意识和治理水保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6.5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 县水保局要强化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及时掌握和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按时按量完成;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预防监督一起抓,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稳固和提高治理成果。
流域区群众从饱受水土流失之苦中摆脱出来,人人争当绿色的使者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各项治理措施正在日益发挥其作用,前江小流域治理成果将给流域区群众奔小康作好了坚实的铺垫 2023年9月20日 内容总结〔1〕前江小流域竣工报告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琴江河工程区 前江小流域竣工总结报告 前江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工程自二○○八年开工治理,到二○一二年竣工,全面完成各项治理措施〔2〕各项治理措施正在日益发挥其作用,前江小流域治理成果将给流域区群众奔小康作好了坚实的铺垫〔3〕202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