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50KB
约8页
文档ID:526476227
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doc_第1页
1/8

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一、生年——中国古代女子的黄金时代序文中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建安(190~220年),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共计30年刘兰芝大约就生于这30年中的某一年十七为君妇”,“共事二三年”,到她“举身赴清池”时,享年20岁失意人常叹“生不逢时”,但刘兰芝要感叹的却不应该是时代汉代可谓中国古代女子的黄金时代与后世相比,汉代女性在婚恋上自主得多《汉书·梁鸿传》记载,女子孟光“择对不嫁,年至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孟光父母遂从其愿,于是才有了举案齐眉的故事妇孺皆知的当属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他们一见钟情,结伴私奔,既无“父母之命”,更无“媒妁之言”,卓父卓王孙的兄弟朋友还劝说卓王孙善待他们,后来卓王孙“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在司马相如功成名就之后,“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为使女得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汉代女性在离婚问题上也有相当的自由,她们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平阳公主因丈夫患有恶疾,与之离婚;不只是王族,平民女子同样有离婚的自由:汉末建安时期“离婚再嫁,亦为习见之事”,“帝王亦不讳再嫁之女”,如董卓、曹丕、孙权等人都娶过再嫁之女。

著名诗人蔡文姬曾先后嫁过三个丈夫,最后一次还是曹操主婚至于不准女人改嫁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刘兰芝生于这个时代,应该说是相对幸运的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的“妇功”成为夫家的经济支撑:以丈夫一个人微薄的薪俸,如何养活全家,上事公姥,下抚小姑?她也得到了丈夫的专情宠爱:“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誓天不相负!”再加上她出众的姿色、过人的口才(虽然这一项恰恰是她不讨婆婆喜欢的重点),这一切,大概就是她有底气撒娇式地主动提出离婚(“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原因,只是,最后弄假成真,却是她始料未及的二、家世——一掷千金非富即贵的底气刘兰芝的家世绝不普通别看她自己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在对婆婆说气话,说反话也别听她母亲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那是婉言谢绝媒人的客气话刘兰芝的不凡家世,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自幼所受的教育刘兰芝自幼所受的教育是非常系统而完善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而且,在音乐和诗书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足见其家庭思想开明,风格前卫。

其父母并未遵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而是致力于培养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不仅拥有容貌的美丽,更具一种内在的气质,优雅清新,仪态万方但这样的女子又并非一只花瓶,“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的勤勉,上事公姥、下抚小姑的贤德,足见其严谨向上的家风大凡普通的小康家庭,不会有能力花大价钱去专门请一个私塾先生来培养一个女孩的音乐和诗书方面的才能,在那样的时代,他们也不会觉得有这个必要只有有钱有闲的家庭,才可能让一个女孩接受这种贵族教育2、穿戴及日常用品我们来看她被遣离家之前的装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丝履”是以丝织品制成的鞋,在古代为华贵的服饰玳瑁”是一种有机宝石,特指玳瑁的背甲,可用于制作戒指、手镯、簪钗、梳栉等 “明月珰”又是什么呢?耳珰可谓汉魏时期的首饰标签,考古发现的耳珰多为琉璃、玻璃、玛瑙、玉石等,这些材质在打磨之后会有明月般的光彩从后文刘兰芝做嫁衣时“移我琉璃榻”来看,连坐榻都是琉璃做的,耳珰的材质自然价值不菲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琉璃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流传下来的少量琉璃也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

《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配享有刘兰芝的穿戴和日常用品有很多都是宫中之物,由此可见其家非富即贵,甚至可能与宫廷有关系她说“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父却一直未出场当然,读者也可能会把“父母”理解为一个“偏义复词”,单指母亲但从后文登门求亲的媒人络绎不绝,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一系列正式而隆重的娶亲程式,府君听闻允婚消息时的“心中大欢喜”,和纳征时“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的盛大场面来看,刘兰芝之倍受追捧绝不仅仅由于她的美貌(如果单因美貌,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更与她背后的家世有关,其父很可能是一位朝官或是一名豪商刘兰芝的父亲若非朝官即为豪商,古代的生意人,“行曰商,处曰贾”,那些做大生意的商人,常年在外奔波这样的家世,才会那样丰厚的陪嫁,才会在“还家十余日”就招来了一大堆媒人足见刘兰芝在当地是声名远扬的“白富美”3、陪嫁以及对陪嫁的态度我们再来看看她嫁进焦家时的陪嫁:“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上襦下裙,上下相连,腰间系带,是汉代女性的常规服装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腰襦,形如襦,其腰上翘,上齐腰也秦汉女子的襦衣很长,清沈德潜《古诗源》里说:“上长襦,下着裙,裙因膝以上为襦所遮掩,故形成上长下短的样式直到汉献帝建安时,长裙盛行,上衣越来越短,“上俭下丰”的新风气席卷各阶层女性不同的是,贵族女子们的襦,一般是高级丝织品,平民女子就只能是真正的“布衣”了值得注意的是刘兰芝的襦裙比这个出土文物的丝绢襦裙的质地还要好,是“绣腰襦”,“绣腰襦”就是有织绣的腰襦刘兰芝的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看来还不是普通锦绣,而是高级锦绣再加上“四角垂香囊”的“红罗复斗帐”、六七十个箱奁的排场、细节考究的“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五彩缤纷,应有尽有!这样的陪嫁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够办得起的再看她被遣之后,对待这丰厚陪嫁的态度前文说过,汉代的离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妻子的财产权,若男方提出离婚,则允许女方将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财产带走刘兰芝的这些陪嫁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但她的态度如何呢?她甚至都不用跟母亲和兄长商量,就可以自己作主,放弃这笔财产(真是一掷千金的大手笔啊):“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所为何来呢?物原不鄙,只因人贱一个被逐出家门的女人,她的陪嫁再昂贵,也不再有任何价值所以她说:这些鄙陋之物,配不上你即将娶进门的新人,只是留下来送给你做个纪念,从此我们再没机会相见了,睹物思人,也算是一点安慰吧,不要忘了我啊!放弃财产,留下陪嫁,一方面是想要给他留点儿念想,一方面也是怕自己连人带物一起被“原物奉还”时倍感凄凉吧,但同时,以她娘家的富有,这些陪嫁也不会放在眼里吧这样一个“白富美”的千金小姐,怎么会嫁给一介“薄禄相”的小吏呢?汉代有许多女子是因为看中了男子是一支不错的潜力股才嫁给对方的譬如前面提过的外黄富家女“休”了庸夫,改嫁张耳;譬如吴氏坚定地嫁给孙坚,成为了孙夫人;再譬如吕雉被父亲许配给刘邦,终于做了皇后……但同时,在汉代也有一些很纯粹的爱情,许多女子能够摒弃门当户对的观念,富女嫁贫男的现象较多,而且这样的女子能够心甘情愿与丈夫同甘共苦《后汉书·列女传》上记载:“渤海鲍宣妻,字少君宣从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其妻曰:‘少君生富娇,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既奉承君子,惟命是从’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衣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鲍宣安贫乐道,拒绝丰厚的陪嫁,且担心少君娇生惯养吃不得苦,少君却一腔赤诚,抛弃自幼享受的富贵,素服鹿车,夫唱妇随,“拜姑礼毕,提瓮出汲”刘兰芝和焦仲卿,若非青梅竹马,便是一见钟情为什么最后却以悲剧收场呢?三、角色——自由蓬勃活色生香的生命有人说刘兰芝是因为“无子”才被休的,这种推论失之泛泛事实上,年方二十的刘兰芝,风华正茂,焦母没理由对其生育能力失去信心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无法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因此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不合情理也有人说焦母由于寡妇心态和恋子情结而排斥刘兰芝,这种说法我同样不能苟同这些说法都过于概念化封建家庭的母亲更在乎的肯定是香火延续,加上焦仲卿是独子倘若焦母如此缺乏理性与包容,之前就根本不可能有这桩婚姻况且,焦母遣媳并非师出无名的,她已经把理由表达得十分清楚:“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在娘家,作为女儿的角色,刘兰芝一定是自幼就倍受宠爱,许多事情都可以自己作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踪迹:“县令遣媒来”时,母亲对她说的是“汝可去应之。

可”,意味着刘兰芝选择的两可,并无逼迫刘兰芝表示拒绝之后,母亲便十分理解,配合默契地去回绝了媒人等到后来太守又遣媒来时,母亲连问都没敢问女儿就直接回绝了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可见刘兰芝娘家的成长环境是十分自由民主的,很多事她都可以自作主张至于兄长“怅然心中烦”,为妹妹的终身大事着急,那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何况他言语中并无逼迫施压,反而处处充满了设身处地为妹妹着想的体贴与劝解(至于兄妹二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则是另一码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在封建时代,女子能够拥有如此充分的自由和如此独立的地位,应该说是很罕见的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子,嫁为人妇之后,性情也是很难改变的所以,焦母所说的“举动自专由”并非没有依据在婆家,作为妻子的角色、小姑的角色、儿媳的角色,刘兰芝的表现全然在焦母的视线之下1、关于“珰”耳著明月珰”的刘兰芝“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焦母的“怒”,不只是由于感觉儿媳临别时以“严妆”向她示威,还与“珰”这个物件本身有关耳珰是汉代妇女常用的一种耳饰平时,刘兰芝的穿戴在恪守传统的节妇焦母眼里,大概无异于招蜂引蝶。

儿子长年在外,儿媳这样的穿戴难免让婆婆感觉扎眼扎心儿子长年在外,儿媳又如此招人,这让焦母如何不心焦?2、关于“留空房”刘兰芝开篇的抱怨,其一是婆婆挑剔,其二就是夫妻分居:“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其实,汉代官员实行“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由于当时官吏大都住宿在衙署,平时不回家,因而五天需有一天归家休息,会亲洗沐除了“五日一休沐”,汉时还有节气假,譬如冬至、夏至,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也就是说,焦仲卿和刘兰芝是周末夫妻,五天就可以见一次面还不算那些法定的节气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很正常但刘兰芝抱怨了,而且是十分直白的抱怨自幼未经封建礼教压抑、正值青春年华,生命力蓬勃旺盛的刘兰芝,尽管“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却还是难耐寂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强调的是“伶俜”,劳作的辛苦更加上孤单无依,日子就非常难捱对她来说,可能丈夫的仕途和薪俸都不重要,她需要的是夫妻二人朝夕相伴,出双入对就好像崔莺莺说的“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们之所以不把那“拆鸳鸯在两下里”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放在眼里,是因为她们本来就不缺少这些东西。

但男方的感受不同无论是张生还是焦仲卿,他们都还需要挣揣一个功名,方得在天地间立身,方配得做她们的丈夫人只羡他们抱得美人归,有谁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