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59.04KB
约23页
文档ID:526075867
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_第1页
1/23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1) 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 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C■碁它和星系总星系=L耳它佰呈系〔河外星系(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 普通性体现在:①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 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原因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自身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考点3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考点4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2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 11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南极上空 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南极 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 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真正周期(2) 1个太阳日,24小时, 地球昼夜更替周期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 /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慢。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1) 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 晨昏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 0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是昏线3)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 同纬度地区 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 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4) 时区与区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 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 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 120度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土 1小时X时区差。

解题步骤: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用减号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1)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 (南左北右)(2)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3) 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蚀)都有影响,★考点7: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 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 23°26'2) 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 23° 26'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位置节气日期(前后)直射点位置①春分3月21日赤道②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③秋分9月23日赤道④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4)黄赤交角与五带: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考点8: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I 翕誌常 北极曹扩大寿分3 月 21口口厶 太阳直射贞花匕回归战上 更全-母达氢一宝中最长・克达利一三中皋短 ^220北獗箧及真必匕地Z邮是極昼A 北回归线・/ \ 木阴宜魅處南移\釐鑑赤道点箱小上 曾豳蟹上冬至12fl 22H(2)四季形成的原因四季的更替(3)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考点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 部 圈 层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气压 越低水圈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而不规 则圈层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 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内 部 圈 层地壳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点10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 以卜形成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花岗岩、.一【、t r r 玄武岩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砂岩、砾岩、页 岩、石灰岩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石灰岩变质为 大理岩、页岩变 质为板岩(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 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咼山盆地,夕卜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沉岩固结成岩★考点11: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 (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地质构造 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 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

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2)褶皱(地壳运动——挤压作用)与地貌褶皱构造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两翼岩层较新常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老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成为山岭(3)断层(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张力作用)与地貌断层构造岩层运动形成地貌我国对应的地貌地垒相对上升山岭或高低华山、庐山、泰山地堑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考点12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从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方式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侵流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 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蚀水 溶蚀形成溶洞、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作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形谷用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沉风力沉积形成静止沙丘、黄土堆积积流水沉积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作冰川沉积形成冰磧地形用海流沉积形成海滩(2)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景观图★考点 13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到达地面,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考点 14: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 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 保温作用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有关,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大气保 温作用有关★考点 15: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大气运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较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高空形成高气压;高空空气向外流出后,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较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外来气流由高空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3)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 4)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始终垂直于等压线水平 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向。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