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艺苑两奇葩 车坛艺苑恣肆秀逸独创一格——何绍基 何绍基 (1799 —1873) ,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 ( 今道县 ) 人何绍基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当时知名的藏书家何绍基道光十一年 (1831 年) 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 (1835) 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 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 (1852 年) 任四川学政因其秉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潜规则 据实直陈得罪权贵, 被斥为“肆意妄言” ,受到权贵排挤,屡遭降贬,致使他看透官场,慨然指出: “试看古代王与侯,一梦醒余皆腐朽”,转而在学问上、书法上苦下功夫何绍基辞去官职后,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十年 (1860) ,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 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光绪四年 (1873) ,病逝于苏州寓所,葬于长沙南郊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正如其墓志所述“金石、图画、篆刻、律算博综 篆分融会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自成一体” ( 《清同治十三年何绍基墓志》 ) 。
早年研习颜真卿书体,对颜体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中年多行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雄浑厚重,独创一格何绍基是清末碑学大家,上自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无所不习无论家居宦游,寒冬酷暑,每天坚持字课,数十年从不间断他自己说: “余学书四十佘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对《张迁碑》、《礼器碑》致力尤深,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何绍基精篆、隶、行、楷四体,尤善楷书他作书坚持以中锋运笔其线条拙朴有力,奇崛生动,回转自然,极具特色,这和他独特的执笔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跋《张黑女墓志》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这种回腕法,要求高悬臂肘,臂与腕平,然后回腕,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锋正回腕法写起字来是十分吃力,但这种执笔法能保持中锋人纸,又略带战掣,避免了流滑平直在中国书法史上,用回腕执笔者并不鲜见,鲜于枢、黄庭坚、范仲淹等人都善于回腕黄庭坚认为: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 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 则有力”( 潘之淙《书法离钩》卷二 ) 何绍基坚持认为书写时必须用回腕,他认为:“气贯其中则圆,如写字用中锋。
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起丹田,高着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何绍基注重用笔时的笔势与贯气,既强调厚重雄浑,又强调淡远有韵这些独特的效果与回腕法所便用的中锋用笔是密不可分的何绍基的书法,既取各家之长,又融各体之奇其楷书端严道丽,笔画飞动有神,提按富有变化,轻重匀称得宜,恰到好处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一般书家是无法达到的,如湖南省博物馆藏的《黄庭经册》等行书多参篆意,笔笔力到,字字精妙,纵横恣肆而又处处见规矩,如《临王羲之兰亭序》等在何绍基众多的传世作品中, 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行书七言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 图一 ) 无论是文辞还是书法都堪称精品该作品为洒金纸本, 纵 118 厘米,横 27.5 厘米,署“荫潭二十兄属,何绍基”款,下钤“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这副对联有着独特美感如字主要的竖画都有点略为歪斜,但从通篇来看,这些字虽有斜笔,却达到了倾侧之中的平衡,画斜字正,平衡险中求;每行字也是字头至尾保持了布局上的中正平衡, 就如同高峰之险而耸立不倒,似斜反正,稳如泰山,从而产生了奇崛的美感。
此联内容看似平淡天真却喻意深远,回味无穷用笔自始至终一丝不苟,下笔稳健,苍劲有力而无流滑之态落笔或重或轻,行笔或挫或行,动静疾徐,转换自如,笔墨之中就产生了飞动的气势,最能体现出古朴浑厚、铿锵有力的风貌何绍基自号媛叟,并写下了著名的《狻臂翁》一诗: “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猨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至顶,屈伸进退皆玲珑 笑余惯持五寸管,无力能弯三石弓时方用兵何处使,聊复自呼猨臂翁可见,他受到了大自然中猿的启发,找到了援臂、 射箭与执笔法三者之间相通点,从而领悟到了书法中执笔、用笔、布局的秘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何绍基平生作书对联较多,多是精品力作,书艺很高,有“书联圣手”之誉杨翰在其《息柯杂著》中对何绍基予以极高评价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 ( 李放《皇清书史》中一 ) 近人马宗霍在 ( 《霎岳楼笔谈》中亦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淳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沈着之境。
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杨、马评语极为中肯何氏早期书法多为楷书;中期以后行多于楷,行书多参篆意,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恣肆中有秀逸之气晚年的书法风貌独具, 多为篆书和隶书;将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融为一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家绵中寓刚典雅洒脱——杨翰杨翰 (1812 —1879 年) 原名汝栋,字海琴,号伯飞,又号樗庵、息柯,别号息柯居士、九愚居士祖籍顺天宛平 ( 今河北新城 ) ,自称上谷督亢人 ( 今河北易县东南境 ) 杨翰父亲为官四川多年, 杨翰青少年随其父母在蜀中度过,于是寄籍四川道光廿五年 (1845 年) 乙巳科进士,任职翰林院国史馆 斋室名有抱遗草堂、浯上草堂、洗心斋、碑梦轩、浯上寄庐、铁缘斋、愚园等咸丰四年,杨翰被保以知府用咸丰五年十月授湖南永州府,次年秋抵湘,先赴任常德,后权湖南沅州咸丰八年 (1858 年) 方出任永州太守,在永州七载有余同治迁三年 (1864 年) 始视辰沅事杨翰热衷于拓碑访古, 修葺先贤名胜古迹,使多处人文景观焕然一新,深受士民称颂如在湘期间修葺了永州古城西南潇水西岸的朝阳岩,使之重放光彩。
补刻唐代大文学家元结的《朝阳岩铭》,并刻黄山谷诗及和诗在永州期间,修建永州思范堂并补种竹林, 建爱石廊诗碑修葺濂溪书院,并撰联: “石碣溯前朝铭补次山记添子厚竹符追近轨画摹娄水;诗接桐城未得剞劂今值芳字典郡相得益彰古今同幸”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