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弟子规故事集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3页
文档ID:525353071
弟子规故事集_第1页
1/3

《弟子规》故事集 (一)弟子规之入则孝    “百事孝为先”, “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最基本的就是知恩感恩,要先懂得孝陆绩怀橘古时候,有个六岁的小朋友,名叫陆绩,有一次跟他父亲去作客,主人招待他吃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把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口袋里,临别时,跪拜礼谢主人,橘子掉了下来主人笑他说:“你这么贪吃!”陆绩就和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主人惊讶于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虽然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他的出发点,就是想到母亲由此可知,孝顺不分年龄,不分贵贱,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体贴父母,你就是孝顺卧冰求鲤从前,有一个叫王祥的山东人,家里很穷,父母都患了重病他整日整夜不脱衣服在床前侍奉父母,非常孝顺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我非常想吃新鲜的活鲤鱼”当时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是,王祥不顾这些,脱下衣服趴在冰面上要把河面上的冰化开,全身冻得通红也许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他刚趴下,冰就裂了一道缝,然后就跳出了两条大鲤鱼。

王祥非常高兴,赶忙拿着鱼跑回家给妈妈做了妈妈吃过后,病果然好了 (二)弟子规之出则弟这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做哥哥的知道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兄弟姊妹都是同一父母所生,在父母,视所有的子女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兄弟姊妹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 “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应友爱弟弟兄弟互敬互爱,家庭才会和睦  (三)弟子规之谨而信 “谨”,它告诉我们自身生活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

  “信”这个字,人字加上言字构成信字,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四)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都可以做到了,有多余的时间,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充实自己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人的学问,应该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人生的历炼,相对的要提升才对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

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诗人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七岁就能即席赋诗据说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李贺经常是天没破晓就出门,他身上背个布袋,骑着小毛驴,到处游历,观察生活每当触景生情或想到好的句子,就随手记在纸上,然后放入布袋等晚上回到家中,就点上灯,把布袋里的纸条全部取出来,然后把零散的诗句加工成一篇篇完整的诗这个故事说明知识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不断的进取,充实和完善自己,事业才有可能成功        (五)     弟子规之泛爱众“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就是众人;除了人之外,还扩展到动物、植物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六尺巷的故事有两家邻居,平时关系也很和睦但是有一天,其中一家翻盖旧房侵占了另一家的地基,于是两家发生了争吵,其中一家有亲戚在朝中做高官,于是连忙给京城的亲戚写信求援。

这位高官看了信,大笔一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罢,觉得很惭愧,于是自动将自家的院墙向内移了三尺;对方本以为他在朝中的亲戚会仗势欺人,现在看到对方这么仁义,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自动将自家院墙向内移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出现了六尺宽的小巷子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就传为千古美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