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梅花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78KB
约4页
文档ID:524782798
梅花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_第1页
1/4

梅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之宇文皓月创作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种植物都被人格化,成为某种品 格的象征这种文化特色由来已久其实关于中国文化中赋予 植物人格特点的传统,始于屈原的楚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 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正是由于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 要地位,使后世诗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植物人格化的 传统于是便有了梅花高洁,绿竹不平,等等深入人心的植物 意象本文结合这种诗歌创作传统,重点分析梅花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的意象梅花,指梅树的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 、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享有“花之魁”之誉,具有 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古往今来,梅花诗词不堪枚数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到清 末,有关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诗词作品,有关梅的达 3500 多首,仅次于竹的 4100 多首,而高于菊(3400 首)和兰 (3000 首)我国最早的梅花诗大约是《诗经》,《召南》中 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终南》中也有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但彼时的诗歌创作中虽有比兴,却 还未达到人格化的高度,梅花的表示意义较为单一。

晋时,咏 赞梅花的诗赋开始出现陆凯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 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他在早春梅开之时, 自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晔,诗意隽永,情 趣盎然南北朝时,梅花诗文渐盛,尤以何逊《咏雪里梅》、 庾信《梅花》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唐诗中的梅 花意象渐渐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斗寒、幽香 艳丽,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 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 接下来的宋朝成为了梅花诗 的一个高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大家纷 纷留下了众多咏梅绝唱其中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有因 “落梅诗案”坐废十年、留梅诗 130 余首的刘克庄,还有堪称 “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 300 多首纵观这些古诗词中梅花所代表的意象,不难发现,共有以下 几点:(一)脱俗高洁的形象: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 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 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 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宋代女词 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 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 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 不惹蜂蝶戏有时节幽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 蝶,孤高纯洁二)凌寒不平的形象: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 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 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 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 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可见,雪与 梅经常是不成分开的,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 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等都表示出梅之傲骨不惧严 寒三)隐士形象: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 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 知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方岳《梦寻梅》:“野经深 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 花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布景,曲径通阴者之 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四)梅花传情: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 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 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 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王安石《梅花》:“驿使何 时发,凭君寄一枝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 看到梅花就禁不住想起远方的朋友以上四点是笔者总结的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创作中 的主要意象,另外梅花在比方美人,传达祝福等方便也有较多 象征意义,在此不作赘述纵观中国古代诗歌,梅花作为诗人在诗歌中自我感情寄托 和抒发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大量的个人情感,以至 于成为一种普遍的人格追求梅花已不再仅仅是诗人的意象, 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重 要标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