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10页
文档ID:524466337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_第1页
1/10

六根、六识、六尘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所有范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因此,佛教看一种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种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互相为用,缺了一类,其她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由于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鉴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能 什么是六根、六识、六尘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朴,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主线,因此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v六尘而产生的鉴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因此,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由于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导致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重要本源是戒与定,因此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重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因此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重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由于,一种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干徐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限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将近接近了。

因此,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觉得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但凡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管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由于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察觉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称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当是从一般(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她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同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因此不能六根互用,正由于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同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线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由于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因此称为六根清净 六根 六识 六尘 说得明白某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录,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鉴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导致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毕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有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六根能生六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所缘的外境,因能染污人们的心灵,因此叫六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五蕴(一)色蕴(梵ru^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梵vedana^ -skandha ),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梵sam!jn~a^ -skandha ),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梵sam!ska^ra -skandha ),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梵vijn~a^na -skandha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觉得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困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本源同步也是涅槃解脱,菩提沉寂的主线《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主线道理,讲得十分透彻无明烦恼 二、行:行是业行,由于有了无明困惑妄心,因此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由于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可以见色,就入于色尘,其她诸根也是这样的,因此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由于有了六根,它就可以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因此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足表白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常常可以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每天向上,步步迈进如果因缘成熟,常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可以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互相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多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步演奏,我们就会同步接受,并且层次分明,清晰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目前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本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环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阐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火。

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主线,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措施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有,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背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因此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可以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困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将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并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目前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将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目前五支果,目前三支因,将来二支果概括的阐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目前、将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