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生理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名词解释40%(二)单选题20%(三)简答题40%4)题型结构a: 名词解释,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b: 单选题,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c: 简答题,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60 分二、 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绪论: 考查内容: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生理功 能的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考试要求:(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2)掌握体液的分类和分布、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掌握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4)熟悉体内的控制系统,掌握正反馈与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二)细胞的基本功能:考查内容: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转运功能;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主要方 式和通路;细胞的生物电的有关概念和产生机制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考试要求:(1)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单位膜的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掌握单 纯扩散、经载体和通道的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 入胞的概念和机制2)熟悉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主要的跨膜 信号转导方式和机制 3 )掌握静息电位、极化、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 超极化、锋电位和后电位以及阈电位和局部反应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 产生机制,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方式,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的特点,熟悉细 胞兴奋性的变化的规律4) 掌握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含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和 特点5) 了解横纹肌的细微结构,掌握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的概 念及机制,了解平滑肌的分类和收缩机制 6)熟悉肌肉收缩力学分析和表现形式(含前负荷、最适初长度、长度 - 张力关系曲线,后负荷、张力-速度关系曲线、Vmax、P0;等长收缩、等张收缩、 肌肉的收缩能力、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三)血液:考查内容: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白细胞的分类、生理特征和功能 血小板生理特征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ABO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考试要求:(1)了解血浆的基本成分和血浆蛋白的功能,熟悉血浆酸碱度及主要缓冲 物质、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与粘度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 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和生理作用以及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的概念,掌握 全血、血浆、血清和血细胞比容的概念2) 熟悉血细胞生成部位、造血微环境、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造血干 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掌握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血红蛋白含 量,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红细胞沉降率及其影响因素、渗透脆性,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重要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路;了解 爆式促进激活物和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其他激素、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生 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熟悉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血小 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3) 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与机制(内源性凝 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的机制和生理 意义,熟悉血液凝固的控制机制(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 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 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生理性抗凝物质的作用)(4) 掌握血量、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Rh 血型(其抗原种类、特点和临床意义)、输血原则(四)血液循环: 考查内容: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分期、各期特征;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和评价;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 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及中心静脉压的意义微循环的组成及组 织液生成和回流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考试要求:(1) 掌握工作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浦肯野细胞 及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熟悉快通道与慢通道、快反应动作 电位与慢反应动作电位的概念,了解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及各波和间期的意义2) 掌握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期前收缩、 心肌的自律性及其影响因素、正常起搏点与潜在起搏点的关系、心脏内兴奋传导 途径及其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收缩的特点及影响收缩性的因素3)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 房压变化、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心泵功能的 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搏功与分功、心泵功能储备),熟悉心音 的产生机制、特点及意义4) 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与异长自身调节、后负荷、心肌收 缩能力、心率)(5) 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影响因 素,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以及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了解动脉脉搏的波形及意义。
6) 掌握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 量的因素7) 熟悉微循环的组成、三种通路及其血流量的调节,掌握组织液生成与 回流的机制及影响因素,了解淋巴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淋巴回流的 生理意义8) 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 感受性反射,了解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 管反射、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脑 缺血反应(9) 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调节心血管活 动的机制,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心房钠尿肽、前 列腺素、阿片肽、组胺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熟悉代谢性 自身调节与肌源性自身调节,了解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10) 熟悉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血流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肺循环 的生理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脑循环的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机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的概念五)呼吸:考查内容:呼吸的基本过程、原理、影响因素、调节方式、有关概念 考试要求:(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
2)掌握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与原动力)、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平静 呼吸与用力呼吸的概念、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机制、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与 肺泡表面张力、顺应性与比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表面活性物 质合成分泌的调控因素了解非弹性阻力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3)熟悉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 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 总量、肺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通气储量百分比、无效腔及肺泡通气量、呼 吸功)(4)熟悉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气体的分压差、分子量、溶解度、 气体扩散的面积和距离、温度)、血液与肺泡和组织液内气体的分压值、影响肺 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面积与厚度、通气/血流比值)(5)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掌握血红蛋白的氧容量、氧含量和氧 饱和度的概念,了解氧解离曲线与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6)掌握低位脑干的呼吸神经元与呼吸调整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了解 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脊髓和高位脑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掌握肺牵张反射、化学 感受性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中枢化学感受器,血液C02、H+、02浓度的变 化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了解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咳嗽反射、 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细胞感受器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考查内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征、神经体液调节 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的理化特性和分泌调节胃、小肠的运动小肠的吸 收机制考试要求:(1) 掌握消化与吸收、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的概念,熟悉消化道平滑 肌的一般生特性及其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以及三者的关系),了解 消化道内在神经和外来神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胃 肠血流的一般特点2) 了解唾液的性质以及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的意义、吞 咽的过程、食道的蠕动、食道胃括约肌的作用3) 掌握胃液的性质及其主要成分和作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与胃粘膜 屏障的概念、胃排空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熟悉基础酸排出量与胃液酸度的临床单 位、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 的调节机制(头期、胃期和肠期)、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了解胃头区和尾区 的运动及其意义、胃运动的调节和呕吐的意义和机制4)掌握胰液的性质以及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和肠 期)、胆汁的性质以及成分和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熟悉小肠液的性质以及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 了解回盲瓣的功能、小肠运动的调节机制(5)了解大肠液的分泌、大肠运动形式和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6)熟悉吸收的部位、途径与机制以及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机制,了解大 肠的吸收功能七)能量代谢和体温:考查内容:有关概念 ,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考试要求:(1)熟悉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在体内的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 吸商、非蛋白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能量代谢测定方法,掌握基础 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方法和意义2)熟悉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正常变动、机体产热形式、主要产热器 官和产热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散热方式和散热活动的调节机制、自主神经性体 温调节与行为性体温调节的概念、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 中枢的功能活动与体温调定点学说八)尿的生成和排出:考查内容: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的基本过程,影 响因素,调节机制,生理意义考试要求:(1)熟悉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排泄的生理意义、尿液的理化性质、尿 量(含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2)了解肾单位与集合管的结构、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特点,熟悉 球旁器的功能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肾血流供应特点、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肌源性机制和管-球反馈)、肾血流量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3)掌握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滤过系数的概念 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了解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方式和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和细胞 旁转运途径),掌握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Na+Cl—和水、重吸收HC03—和分 泌H+、重吸收与分泌K+、重吸收与排泄Ca2+、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机制, 肾糖阈与葡萄糖重吸收极限量的概念,NH3的分泌与H+和HC03—转运的关 系5) 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的概念、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机制、直小血管 在维持肾髓质渗透梯度中的作用,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6) 熟悉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与集合管功能的影响、球管平衡的概 念、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掌握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肾素 -血管紧张 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肾素分泌的调节,了解心房钠尿肽以及其它激素的作用7)熟悉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