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古汉语词典1 而(1 ) 2 尔(1 ) 3 耳(1 ) 4 迩(2 ) 5 也(2 ) 6 耶( 2 ) 7 邪( 2 )8 之(2 )9 所(3 ) 10 以(3 ) 11 矣(4 )12 亦(4 ) 13 噫(4 ) 14 于( 4 )15 与(5)16 欤(5)17焉(5)18 遂(5) 19者(6)20 乃(6)21然(6)22 则(6)23犹(6) 24 是(7)25 其(7)一、 而Or:本义颊毛1、 代你的,你们的《聊斋志异•促织》:“〜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动如;像;似《新序•杂事三》:“白头〜新,傾盖〜故何则?知与不知也3、 连表并列关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4、 连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厚遇之,使归赵5、 连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荀子•劝学》:“君子博学〜参省乎己6、 连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却”宋•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后亡7、 连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8、 连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江浙之梅皆病。
9、 助表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着、地”《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A、 而公:名傲慢自称之词,如同今自称老子《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事!B、 而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C、 而况宋•苏轼《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乎D、 而立《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后称三十岁为“〜之年”二、 尔 ero1、 代你(们)(的),《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庭有县特兮县:通“悬”)2、 形通“迩”,近《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3、 形《荀子•天论》:“其说甚〜,其灾甚惨4、 词尾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论语•先进》:“子路率〜而对5、 代这样,如此晋•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6、 代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来二十有一年矣7、 助表肯定语气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非死则徙〜8、 助表陈述语气等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始〜未为久A、 尔曹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B、 尔尔1、拟声应答之辞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宋•朱熹《舫斋》:“筑室水中聊〜,何须极浦望朱宫。
C、 尔汝活用作动词,以你我相称,表示亲昵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者,从道旁私语三、耳er1、 本名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 假动听(说)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通宵〜高论,饮恨知何涯3、 引助相当于“而已,罢了”唐•柳宗元《黔之驴》:“技止此〜A、耳耳表示有所不足或不满,可译作“罢了罢了”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平生无一女,谁复叹〜 四、迩er1、 本形近(的)《孟子•离娄上》:“道在〜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A、迩言:名浅近的话清•刘开《问说》:“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五、 也yQ本义是蛇1 、 助句末语气助词A、 表判断《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B、 表疑问或反诘《史记•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C、 表解释,可不译《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D、 表感叹,可译为“呀”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2、 助句中语气助词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3、 副相当于“还”北周《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自随。
A、 也欤两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势,重点在“欤”字上,表感叹可译为“呀”唐•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B、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势,重点在“哉”字上表感叹、反诘、反问等,可译为“啊、吗、 呢”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六、 耶yeo 1、本助句末语气助词A、 表疑问,相当于“吗”宋•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B、 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聊斋志异•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C、 反问,相当于“吗”《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D、 表感叹,相当于“啊、呀”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时〜,命〜!从古如斯2、假名后作“爷”唐•杜甫《兵车行》:“〜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七、 邪 ye1、 假助可译为“吗”《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何泣也?”2、 助表示反问可译为“呢”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又安敢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二)邪xie。
本形邪恶,不正派《荀子•大略》:“此〜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1、 引形妖异,怪诞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2、 名中医指致病的因素风客淫气,精乃亡, 〜伤肝也八、 之zhl1、 本动往,至卜••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由是〜扬、〜杭、〜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庄子•马蹄》:“行不知所〜2、 代A、第三称代词,“他,她,它”《韩非子•喻老》:“桓侯故使人问〜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则受壁,置〜坐上B、指示代词“这”《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 助A、相当于“的”清•钱大昕《弈喻》:“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失B、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清•刘开《问说》:“君子〜学必好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C、凑足音节,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 《聊斋志异•狼三则》:“久〜,目似瞑,意暇甚 九、所sudo伐木的声音1、 假代„的人(地方、事物、部位)常与后面的动词相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及也。
古乐府《木兰辞》:“问女何〜思,问女何〜忆2、 名处所,地方《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3、 量计量房屋的单位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4、 连假如,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可详也,言之长也5、 助表语气,无实义《尚书•无逸》:“君子〜其无逸,先知稼穡之艰难6、 助与“为”连用,表示被动《礼记•檀弓》:“世子申生为骊姬〜谮7、 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由,察其〜安,人焉瘦哉8、 数表示不定的约数《史记•留侯世家》:“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A、 所从来:从哪里来所从,是一个倒装的介宾结构短语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具答之B、 所谓:像人们说的《战国策•齐策一》:“此〜战胜于朝廷C、 所以:a、即“以所”,意思是“用这来,通过这来,借此来”《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增益其所 不能 b、固定短语,意为“…的原因”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颓也E、 所以…者:表示原因的固定短语,意为“…的原故,之所以…的原因《史记•项羽本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F、 所欲:要求的…古乐府《木兰辞》:“可汗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十、以ylo本,指已成形的胎儿1、 引动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2、 动《战国策•齐策一》:“皆〜美于徐公3、 介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授〜书而告之曰…”《聊斋志异•狼三则》:“〜刀劈狼首4、 介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之欹之疏之曲以非蠢蠢求钱之民能〜其智力为也《左传•庄公十年》“何以战?”5、 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一壁之故欺秦邪?”《史记•陈涉世家》:“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6、 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清•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7、 连表示结果,意为“因而,才”宋•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至于永嘉8、 连表示条件,意为“则,那么”《战国策•齐策一》:“战而不胜,〜亡随其后9、 连表示假设,意为“如果”《战国策•楚策一》“五国〜破秦,必南图楚10、 连《史记•滑 列传》“三老、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11、 假副通“已”已经《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A、 以降jiang: a、以后《汉书•逸民传序》:“自兹〜,风流弥繁 b、以下苏轼《上皇帝书》:“凡京东 多盗之郡,自青、郓〜,如徐、沂、齐、曹之类,皆慎守臣B、 以便以求有利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国家C、 以故连接结果分句,相当于“因此”宋•王安石《诗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归之 《史记•六周年表》:“《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灭D、 以是相当于“因此”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人多以书假余E、 以为《史记•陈涉世家》:“或〜死,或〜亡即“以之为”《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功十一、矣yl本表已然可译为“了”《韩非子•喻老》:“使人索扁鹊,已逃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1、 弓I,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史记•滑稽列传》:“状河伯留察之久,若皆罢去归〜《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2、 表感叹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久〜!欲人之不惑也难〜!”3、 表反问相当于“呢”《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4、 表限止。
可译为“耳”《战国策•燕策一》“齐者,我仇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5、 表停顿既表停顿又表感叹,以启下文《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亦黠〜,而頃刻两毙十二、亦yl本“腋”的本字《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也1、 假借《孙子•虚实》:“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奚益于胜败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如耳,万乘之相也外有大国之意,其心不在卫,虽辩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