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2366734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音版音乐欣赏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音乐的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外婆的澎湖湾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水平、歌唱技巧,主要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感受音乐情境的美,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歌唱,流露出真实感情。新课标基本理念中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说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美育推动德育的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以

2、兴趣为动力,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持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水平的催化剂。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阿细跳月是人音版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欢快、热烈的彝族舞蹈音乐。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但欢快的主题持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感受,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彝族阿细人在月下跳舞的情景。本课是一节欣赏课,选自三年级第四单元夜色美。在阿细跳月中,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

3、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学生在听、唱、奏、即兴表演和创编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体验、合作学习的方法,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并从中得到愉悦。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作为音乐欣赏课,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音乐的水平,所以,本课以听觉实践为核心,使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形象的舞蹈场面来协助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只有植根于民族土壤的音乐艺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阿细跳月是作曲家秦鹏章根据我国云南彝族地区民间音调,

4、使用单主题变奏手法改编创作的三段体结构的民族管弦乐曲,作品中巧妙地使用了音区、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的变化,充分发挥了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力,使乐曲虽然音调朴素、结构简练,但十分生动形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活动中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和感受,使他们领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水平,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好时期,并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视唱简谱、理解常见的节奏的水平,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水平增强。但

5、他们感性大于理性。判断水平较弱,需要通过老师准确的引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逐渐形成欣赏美的水平,本课就是以教师创设合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充分体验每一教学环节,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创作的喜悦。2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能够简单分析乐曲,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感受并知道力度、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本课作品,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

6、解和理解。教学重点: 全体学生能够注重并愉悦地参与到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去。提升音乐感受与鉴赏的水平,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突破重点的方法:整个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以阿细跳月为主教材,通过对已学歌曲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乐曲说表达的意境;其次,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情绪、速度和节奏上的对比;在认知乐曲的演奏乐器方面,采取了“视听”的方式,获取相关音乐人文信息,使学生增加民族自豪感,并感受彝族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有效地促动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形成与发展,能和着阿细跳月的音乐节拍,实行即兴表演。突破难点的方法:利用体验感受聆听创造与表现

7、深入体验的方法彰显本课重点。设计思路:我在设计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欣赏到阿细跳月的歌曲外,还让学生学习一些“跳月”的音乐知识,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彝族音乐的特点。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完整地静心聆听,唤起学生情感投入,引发联想;听动互补的感受活动,感知并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打击乐器创编实践,从切身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阿细跳月活动的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有机渗透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领略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族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听、奏、演、唱的多样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丰

8、富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体会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阶段目标:通过旧知导入新知1复习傣族歌曲金孔雀。提问:你们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或乐曲。二、欣赏阿细跳月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准确演唱歌曲主题。1教师简介阿细跳月的传说(出示多媒体)。2初听全曲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设计说明:老师首先介绍阿细跳月的传说,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曲阿细跳月的喜爱,巧妙地落实“两纲”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培养同学们探索音乐的好奇心。3问题引入,再欣赏:乐曲有什么变化?乐器的演奏有何变化?4熟悉主题旋律a.出示主题旋律,看看是几拍子的,揭示5/

9、4s, dm dm s, rd s m md ms, rds, dl,dm srd s, sm dms, rd b.请学生拍拍节奏;全班一起尝试拍。设计说明:采用听动结合的听赏方式,引导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并重点感知乐曲节拍特点。尝试能借助于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感受与外部行动相统一,体验到节拍韵律。c.老师唱主题旋律d.找出每小节的共同点,师生对唱。e.学跳“跳月”基本舞步,小结:5/4拍的节拍特点,前三拍跳三步,后两拍拍手,其实是很符合“跳月”舞步的基本特征的。设计说明:“跳月”是彝族阿细人一项集体舞蹈的民俗活动,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其中,舞蹈过程中体现了“和”与“乐”。学生先欣赏、后舞蹈,在

10、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掌握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由此能较好地体验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快情绪,获得情感共鸣和交流。5听尾声,感受乐曲尾声是怎样变化的?三、阿细跳月尾声拓展延伸阶段目标:学生展开想象,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和老师合作,再现乐曲尾声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热烈的场面。a.老师用打击乐器示范,学生跟着老师在凳子上打节奏。b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并与老师共同演奏乐曲再现部分。c.小组合作创编,用打击乐器再现阿细跳月的尾声。d.跟着音乐一起跳起来、奏起来。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在创编活动中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和感受,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共舞更是体现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使他们领略音乐作品的

11、艺术魅力,体会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四、小结:学生总结阿细跳月的特点,教师补充总结。五、课后小结: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重在引导他们创新,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相对后进的学生,则要千方百计抓住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发现,都要及时加以表扬。同时,实行“弹性”要求,在保底的前提下,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之中,品尝学习的乐趣,实现“不同的人在音乐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2、本课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综合音乐、舞蹈、民俗等各种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体现的比较丰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活动中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和感受,使他们领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本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协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网络,充分运用自制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极大的空间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能力,体验感受民族音乐文化。 学生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领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本课的拓展部分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阿细跳月教学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