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2268978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2、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中的若 干要素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统一,但主要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自然界不仅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而且还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自然界的演化经历了从混沌到有序,再到新的混沌,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历程。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2)人工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人工自然界

2、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 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总体上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演化着;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界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观 点。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

3、基本功能单位, 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体现了地球共同体的特征。批判性。和谐性。 (4)启示: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渊 源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系统思想。 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的系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系统思想。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人工客体”等思想。 培根、斯宾诺莎等的“人为事物”等思想。 康德、黑格尔等的“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等的“

4、人化自然”等思想。 中国古代的“人胜天”和现代的“人工自然”等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基 础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 科学基础: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 技术基础:现代技术和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现代生态科学 观 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等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 系统由要素构成并和环境相关联,具有开放性等特点。 系统以分叉和突现的方式进行不可逆地演化。 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构成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人类社会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界系统发展关联。 人工自然界是以天然自

5、然界为基础,通过技术活动创建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层属性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的演化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及其自身规律。 通过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开放系统。 生态自然界是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界。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相统一的自然界。 生态自然界的创建依靠人类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特 点 提出系统存在和演化思想。 强调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突出人类和自然界的系统关系。 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强调科

6、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强调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意 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认识论和方法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 促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和实践的自然观 促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自然观 突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

7、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 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 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

8、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

9、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 阐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1)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

10、推动和提供条件。 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 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 (2)技术发展的动力: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

11、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

12、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

13、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

14、一的范式,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然后,常规科学阶段是指确立和发展范式的阶段。科学研究由于有了共同遵循的范式,解题研究工作便可深入发展。常规科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作出某种重大的科学发现,而是运用已有的范式去解决难题,从而使己有的科学知识稳步地扩大和精确化,是科学发展的渐进阶段。最后,科学革命开始于反常现象,反常的大量出现导致危机,危机的出现是建立新范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们面对范式危机,纷纷寻求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摆脱范式危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竞争与理论选择来确立新范式,用新范式替代旧范式,使科学研究从非常规科学研究阶段进入新的常规科学研究阶段。

15、科学革命是新范式战胜旧范式的过程。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牛顿的力学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等,都是新范式战胜、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突破旧理论,创立新理论的质变过程和飞跃过程。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革命阶段后,实现了新旧范式的更替,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 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统一。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它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体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