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人物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逸夫人物素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素材:邵逸夫:散尽千金济众生一简介: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1-2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3。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3年创立邵逸
2、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2011年退休。2014年1月7日早上8时,邵逸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最终抢救无效,享年107岁。二评论:时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作为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领域有极高的地位。但他更被人称道的身份还是慈
3、善家。多年来,他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了大批教育、医疗设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逸夫楼”早已是很多人对邵逸夫先生最为直观的印象。这源于他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近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内地很多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随着邵逸夫先生离世,有人回忆起自己看“邵氏电影”的时光,更多的人感念他捐资教育的拳拳爱国心。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
4、90后的读书记忆中。作为一个商业英雄,邵逸夫无疑是十分成功的。1000部以上“邵氏电影”,让邵逸夫赚得了1000亿港币以上的财富。对商人来说,电影是挣钱的大买卖,只要有钱挣,什么电影都可以拍。但邵逸夫不仅是把电影当作一种赚钱工具,更是将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获得大小奖项46个,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不满足于挣钱,还要做出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在电影当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力量感召,这是邵逸夫对于电影的认识。但他并没有在此止步,而是走得更远,从为人们拍更好的电影,到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开始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希望有了思考。邵逸夫曾
5、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他后半生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身到了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正如一位商人所说:“生意场上来不得半点儿慈善,但企业家不能没有善心。”其实,一个人挣十万块,可以只靠个人勤劳;如果能挣一百万,就得靠会经营的头脑;如果能挣一百个亿,那就得靠时代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是时代给予的,更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了对民族未来的担当精神,就会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进一步的飞跃。当下中国不缺富豪,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很多商界弄潮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意识挣得大笔财富;我们也不缺少慈善,每逢大灾大难,无
6、数国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但此刻人们怀念邵逸夫先生,更多的,还是期待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富而好礼”,出现更多的“邵逸夫”,以他们的赤子精神、担当精神,为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上天见识人间的美好邵逸夫在行走了107年人生旅程之后,突然永远止住了脚步。邵逸夫是何许人?对不关心电影的人,可以不知道他的生平为人,但对许许多多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在邵逸夫捐建的学校里上过学,就是在邵逸夫图书馆里看过书,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邵逸夫的名字也许没有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张曼玉、刘嘉玲等明星那么响亮,但如果没有邵逸夫,也就没有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和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没有邵氏
7、电影和电视,这些明星也可能与我们一样默默无闻。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1967年,他又创办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至1987年5月宣布停止生产电影,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许多年长者,都是看着邵氏影视长大的。香港无线开设艺人培训班、主办选美盛事,捧红了无数巨星。“四大天王”、“五虎将”、“香港小姐”等等,都来自香港无线。年纪稍大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在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盛况。那时的电视机还很少,一台电视机前,经常聚集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观众。如果计算收视率,需要用乘法。而这两部电视剧,都是由邵氏旗下的香港无线制作的。邵
8、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在香港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邵逸夫都是一个历史性人物。但邵逸夫的贡献绝不仅仅在影视娱乐业,他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他不像一些慈善人士那样随便撒钱,而是把善款投向最需要也最有未来的医疗、教育和科技上。现在全国许多院校都有“逸夫楼”、“邵逸夫图书馆”。他晚年还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资助奖励科学研究和科技贡献者。汶川和雅安地震,他都捐出1亿港元西方有句名言说:“在我死后,我宁愿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为我立碑,而不是问为什么为我立碑。”邵逸夫没有给人以发问的机会,
9、因为他在生前已经为自己立下了许许多多的“碑”“邵逸夫”这个铿锵大名,部分镌刻在影视胶片里,部分镌刻在教育建筑上,部分镌刻在慈善事业中。这些刻有邵逸夫名字的建筑或牌匾,不像一些商人或官人那样,需要担心哪一天被人拆掉或铲除。塞内加在论生命之短促中说:“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好。”据说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这么看来,他是一个既长又好的人生故事。通常,一个人的失败写在判词里,一个人的成功写在悼词上。但“故去使人的一切变得令人尊重,一个人的名字在葬礼之后便会从人们口中庄严地说出”。这就是说,充满溢美语言的悼词有时是对死者的最后化妆,有的连化妆品都大同小异
10、。但像邵逸夫这样的真正善者,他是原生之美,无需悼词的化妆。让邵逸夫在人间驻留107年,这已经是上帝对人间的关照。现在上帝把他召去,我们也应表示理解,因为上天也需要娱乐和慈善。邵逸夫走了,作为人间特使,他被派往上天,将让诸神见识世人的美好。今天我们该怎样纪念邵逸夫1月7日晨,邵逸夫去世了,享年107岁。仁者寿也!邵逸夫活到107岁的高龄,最终得以安详谢世,福分之大,常人莫及。以邵先生一生所做的功德论,合该如此。将邵先生的百年人生当作一部大书摊开来读,不同的读者当能读出许许多多的滋味。光是他为建立电影王国所走过的辉煌创业之路,便能让后人读得血脉喷张、意气风发。关于这些,各类辞书已经介绍得过多了,我
11、就不再啰嗦。此刻,我想打开另一页,请大家读读有关他从事慈善事业所走过的路。邵逸夫并非生来就是个慈善家。想当初,他的抠门是出了名的。据说,他最初的一笔慈善捐款是捐给一所老人院的100港币支票,当时就被老人院退了回来,理由是嫌他太过吝啬。经此刺激,邵逸夫的慈善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种改变体现在他的三句名言中:“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逾4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千余
12、所。由电影大王成为大慈善家,邵逸夫的慈善经历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很多,其中最值得总结也最能给内地慈善人士以启迪的是他的慈善观。邵逸夫的慈善观建立在三种价值观基础之上,简单地说,就是体现在上述列举的三句名言上。“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此名言表征了其财富价值观。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富翁的认同,并成为一种共识。显然,邵逸夫也服膺这一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最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此名言传达出他的公平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士大夫自古至今秉持的人生信条。当周围的人都生活在食不果腹的穷日子里,你就算富可敌国,也
13、一样无幸福可言。慈善家之可贵就在于树立先富者帮助贫穷者的平等意识,将私产捐赠给广大穷人,让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这点,邵逸夫做到了。“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此名言体现了邵逸夫的民族责任感。如果说,邵逸夫给汶川灾区捐赠一亿港元属于救急性质的话,那他长年累月热衷于教育捐赠则说明他的扶贫扶到了根子上。人才培养与教育投入呈正向关系,投入越多,越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辈出,国家才能振兴,民族才能富强。所以说,邵逸夫总是把捐赠的第一个对象选定在教育上面。正因为有如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邵逸夫最终成为了大慈善家。人活百年终有一死。邵逸夫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14、富将长久惠及千千万万的民众。今天,我们纪念邵逸夫,重要的是读懂他的慈善观,并从中得到启示,像他那样把慈善当作一门事业去做,做得纯粹,做得高尚,做得伟大。华人精神的传奇107岁的香港大慈善家、影视业大亨邵逸夫7日早晨与世长辞。他是一个传奇,包括他的长寿。他在世间的107年,是中国充满苦难和戏剧性变化的一个多世纪。他的人生穿越并记录了这一切,评论这样一个人,我们会犹豫从何说起。慈善是邵逸夫晚年的最大亮点。截至2012年,他光向中国内地教育就捐助了47.5亿港币。他的捐赠是撒网式的,中国很多学校里有他的捐赠项目,有人稍作夸张地称,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自己的求学路上至少走进过一幢“逸夫楼”。但邵逸夫的
15、传奇人生同样令人感慨,他十几岁随兄闯南洋,饱尝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东亚的动荡之苦,从命运的夹缝里打拼出成功。著名的邵氏兄弟公司几乎是中国近代文化产业的奠基者,也被认为是华人精神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邵逸夫,华语电影的历史就要改写。邵逸夫对国家的态度,经历了百年的锤炼。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邵逸夫创下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旗下电视台TVB至今是港姐的“选秀场”,我们会相信,他一生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这样一位有主见的人,他为这个国家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应该不会是把每一时期心血来潮串起来的结果。邵逸夫是位爱国者,除了慈善家,这大概也是他墓志铭级别的一个标签。像他这样激烈地活了百年,利益触
16、角必然伸得很远,国的边界早已锁不住他。但不仅邵逸夫,他那一代以及经历过旧中国的很多商业成功者,都有爱国的明显印迹。不排除这有生意人的理性包含其中,但显然这不是全部。尤其是,他们那代人看到的国家问题和伤痛,比今天的年轻人看到的都要多。他们是最有理由也最有能力把根从中国拔走的人。但他们选择了支持国家,帮助它一步步走出积贫积弱。隔代解读邵逸夫们的心路历程很难做到准确,或许我们只能从他们的集体爱国选择中,领悟出这样做不仅是对的,而且代表了与中华文明基因有关的某种文化归宿。邵逸夫是一面镜子,他能照出因现实忙碌和利益纠葛被遗忘或变得恍惚的一些东西。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总算“活明白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人生其实很长,“活明白”的前提是看得更多更远。我们或许应当更相信自己的见识和阅历,相信人生不断刷新认识的积累,避免一时的情绪和认识固化。邵逸夫几乎是“不可学”的,他的浩瀚阅历说